迭代升级 老人养老变“享老”
第005版:关注重阳节
上一版 下一版 
迭代升级 老人养老变“享老”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迭代升级 老人养老变“享老”
——重庆养老样本调查

  10月18日,江北区大兴社区食堂正式营业,吸引了社区大量老人和居民前往用餐。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10月19日下午,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坐在大堂里看电视。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位于光大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内的百龄康康复护理院,让老人不再医院、养老院两头跑。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养老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日前,本报记者聚焦助餐、照护、就医服务三大养老刚需,深入社区食堂、“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取样调查,并邀请专家支招,希望为重庆老人过上有温度有品质的老年生活提供助力。

  一个社区食堂

  5天注册老年会员超1600人

  10月18日,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大兴社区食堂正式开门迎客,当天就吸引了200余位老人及居民前往用餐。

  这个社区食堂为何如此受欢迎?

  “社区有2万多居民,其中常居60岁以上老人近3000人,一日三餐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另外,社区老人绝大部分为原重钢第三钢铁厂的退休工人,收入不高。”华新街街道大兴社区党委书记张正勇介绍,近年来,不少居民向社区反映,家中老人吃饭很不方便,希望社区可以提供助餐服务。

  去年底,大兴社区将建设社区食堂纳入议事日程。此时,华新街街道开设的首个社区食堂——桥北社区食堂已是声名大噪的“网红”食堂。大兴社区前往桥北社区“取经”后,决定借鉴桥北社区食堂经验,先引入一家口碑好、价格低、有公益心的市场主体。华新街街道对此大力支持,每年给食堂承办方补贴5万元运营经费,实行民建公助。

  张正勇和同事们考察了辖区三家中餐厅,2019年开业的和味楼餐馆评分最高,“首先,和味楼位于社区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其次,这家餐馆价廉物美,很受居民欢迎;最后,老板有公益心。”

  开业当天,记者“逮到”忙里忙外的和味楼老板王利。她说,自己是第三钢铁厂厂区子弟,一家人都对这片区域感情深厚,非常愿意和社区合作,给老年人提供热腾腾、香喷喷的一日三餐。但一开始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怕经营得好好的餐馆因此走下坡路。

  “试运行5天,注册的老年会员就超1600人,每天有100多人用餐,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王利说,过去餐馆的特色菜如菊花鱼、水煮烧白、干拌牛肉继续保留,为迎合老年人口味,大厨们特别增加了烧白、粉蒸肉等蒸菜,萝卜炖蹄子、番茄滑肉等汤菜,把大部分炝炒改为蒜炒,80多道备用菜中80%为清淡菜。

  和桥北社区食堂一样,大兴社区食堂也实行会员制,华新街辖区老人可免费办会员,辖区外老人每年会员费25元。食堂推出自助餐、小碗菜两种模式,入会老人13元可享受每餐5荤5素,非会员老人则为15元;考虑到有些老人食量较小,食堂还推出8元一荤一素的爱心餐。

  记者看到,食堂外的面点铺也很受欢迎,1元一个的三钢大馒头、1.5元一个的三钢大花卷、2.6元一个的三钢大肉包,吸引不少老人抢购。

  走进人声鼎沸的大兴社区食堂,几位穿着红背心的社区志愿者正在维持秩序。墙上的老照片和食堂饭票、角落处卖冰糕的老自行车、模仿厂区小卖部打造的柜台……食堂内部的装修风格充满浓浓的怀旧风。

  “这里和当年厂里食堂装修得很像,但更好。你看,坐在一起吃饭的都是厂里的老工人,大家就像回到了年轻时!”78岁的童胜利和妻子边吃边与邻桌摆谈,“年纪大了做饭不利索,社区食堂离家步行10分钟,以后不为吃饭发愁了。”

  看着社区食堂大受欢迎,王利计划着趁热打铁推出特色菜或针对年轻人的套餐,尽快从依靠“政府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她有信心实现社区、企业、居民三赢。

  【专家建言】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院长潘孝富:

  大兴社区食堂构建的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是老年食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社区老年食堂具有开放性、公益性、普惠性等公共服务属性,旨在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助餐需求。长远来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实现社区老年食堂高效化供给的重要实施路径。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社区老年食堂的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就下一步工作而言,我市仍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群众、注重实效”的原则来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朝着标准化、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增强产业内生动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着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进社区老年食堂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大财政支持,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三是细化权责分工,丰富监管手段,建立健全社区老年食堂检查机制;四是引入科技创新,依托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全链式智慧老年食堂。

  一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

  10月19日下午,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数十位老人正坐在大堂里,跟随照护人员上绘画课。下午5点过,下班回来的子女顺道将老人接回家。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挥手道别,约好第二天又来。

  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自2019年开始筹建,全程参与的重庆宏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杨沛向记者介绍了它的“诞生”和两次“升级”。

  “如何既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又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是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民生热题。”杨沛说,2019年,随着全市养老服务“千百工程”推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筹建养老服务中心。宏善养老中标后,在辖区选定了位于谢小路边的这栋闲置物业。

  “这里过去是一家民办医院,闲置已久,但地理位置上佳,临近育才中学、谢家湾小学、万象城。”杨沛介绍,租下整栋物业后,宏善养老投入资金进行内部改造。2020年8月,3800平方米的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投用,九龙坡区民政局每年补贴运营方宏善养老20万元。

  杨沛说,刚开始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解决1.5公里半径内的刚需养老问题。中心设有120张床位,重点满足老年家庭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给老人提供一个家门口的活动场所。

  2021年3月,养老服务中心迎来第一次“升级”。此时,宏善养老通过招投标,承接了谢家湾街道1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的社会化运营。九龙坡区民政局每年给予每个站点8万元至12万元不等的运营补贴,区民政局每年委托专业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宏善养老通过社区养老服务站,入户摸底辖区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丰富服务内容。目前已能提供健康管理、志愿服务、文化教育、助餐助浴等7大类30余项服务。

  杨沛认为,此次“升级”,养老服务中心变身为养老指挥中心,实行中心带站、相互联动,通过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022年,养老服务中心迎来第二次“升级”——为解决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料的难题,九龙坡区试点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支持计划,在谢家湾街道选择16户老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宏善养老作为计划中的服务供应商,每个月派出照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政府每户每月补贴600元。

  “这次‘升级’,我们把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让老年人家中的床位也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杨沛说,两次“升级”下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触角越来越长,一个中心、11个站点总共有65个综合照护人员为辖区老人服务。他们背后,还有宏善养老社工团队支撑。

  “对于我国老人而言,居家、社区养老依然是多数人的选择。”杨沛非常看好未来的居家照护市场,这也是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努力的方向。

  【专家建言】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

  谢家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了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的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强化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符合国家支持当地养老服务机构、餐饮场所等增加助餐功能,支持社区助浴点和入户助浴等多种业态发展的规划。

  该项目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支持计划”紧跟了国家倡导的“扩大惠及全民、均衡合理、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供给,有效增强家庭养老照护能力,健全兜底养老服务,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资源”的政策,做出了一定的亮点。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市在养老服务的提供上应继续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构建具有我市特点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支持高质量多元化供餐,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助浴助洁服务,引导助洁服务覆盖更多老年人;三是加强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建立居家养老巡访关爱服务制度,实行普遍巡访和重点巡访相结合的服务;四是加快发展生活性为老服务业,提高老年人生活服务可及性。

  一个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引来外省老人

  近日,在位于渝北区冉家坝的光大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90岁的冷恩惠和88岁的阴云织吃过早饭,在房间里看电视新闻。

  “爷爷奶奶,你们又该走圈圈了哦!”护士长黄声巧和责任护理员唐洁推着两个助行器进屋,两位老人在他们搀扶下起身,开始一天的锻炼。

  两位老人是天津人,退休前一个是海洋石油领域的高级工程师,一个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在北方生活、工作的他们为什么选择到重庆养老?

  儿子冷晓凌说,他们三兄弟天南地北发展事业,父母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一直独居。随着年事愈高,他们有了入住养老机构的想法。这些年来,大连、旅顺、威海、天津、北京,父母入住过好多家养老机构,但总是不太满意。

  “比较来比较去,我们总感觉没有依托。”冷恩惠说,对高龄老人来讲,那些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是“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不看病”,他们希望能找到一家医养结合机构。

  冷晓凌是重庆女婿,在成渝两地有不少业务。今年8月,他在重庆朋友陪同下考察了重庆七八家不同类型的养老院。“光大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吸引我的有三点:首先它是央企旗下的养老连锁品牌;其次,这里位于冉家坝中心,闹中取静;第三点是最重要的,机构内设一级医院,有完整的住院部,各种检查设备一应俱全,老人突发状况,医生可第一时间上楼处理。”

  考虑到两位老人年事已高,9月24日,龙山老年养护中心派出黄声巧和唐洁飞往天津,与家庭保姆交接,陪同两位老人来渝。

  入住至今不到一个月,两位老人给出了好评——

  这里每周一到周五下午都有活动,他们学习非洲鼓,唱卡拉OK,参加集体生日会。

  阴云织之前做了髋关节置换术,入住后,医生为其设计了功能锻炼,并安排护理员督促二老上午下午各走3圈。

  “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微信群里发老人的照片和视频,爸妈的精神状态比在天津家里好了很多。他们这把岁数,物质上的需求已经不高了,就需要人文关怀和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冷晓凌计划明年把在美国养老的岳母也接回重庆。

  光大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院长丁平介绍,为了破解冷爷爷口中“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不看病”难题,中心自2013年成立后,就开始探索“机构养老”的升级之路——医养结合。

  2018年,百龄康康复护理院经渝北区卫健委批准正式成立。这是一家民营一级医院,设在养护中心内,主要解决老人就医难、照护难、康养难问题,让他们不再医院、养老院两头跑。

  现在,百龄康康复护理院有30余名医务人员,每天开展巡诊、发药、监测生命体征和日常健康管理,提供老人生活、健康、康复所需的常规护理、特殊护理和专业护理。如遇疑难杂症,可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转诊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同时,护理院还为养护中心培训了20余名养老护士,分驻休养区各楼层。

  这几天身体状态不错,冷恩惠、阴云织两位老人把行李箱中的老照片取出来,布置在房间里。他们说,现在算是有了“心安处是吾家”的感觉。

  【专家建言】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宝: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龙山老年养护中心为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了一个样板。

  医养结合须由民政、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以养老服务为基础、医疗服务为支撑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推进医养结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实现医养有机衔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养老服务。

  推进医养深度融合需要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注重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具体的着力点有:一是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为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动医疗养老资源共享,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一体化、连续化的服务衔接机制;三是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四是加快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

  (本版稿件由本报首席记者张莎采写)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