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迎昭)10月21日,纪念《新华日报》移渝发刊85周年暨第一届红岩精神与《新华日报》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举行。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重庆史研究会主办,这是学界第一次将红岩精神、《新华日报》并题研讨,有开创性意义。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其创办历程堪称曲折艰难。这份光荣的党报最初萌芽于南京,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及战争形势的变化,报纸最终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转移到重庆出版,一直坚持到1947年2月28日。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由此被评价为我国无产阶级办报事业臻于成熟的标志,在近现代报刊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钱丽萍说,1949年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恢复出版,后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我们可以从《新华日报》历史中汲取怎样的营养?
“《新华日报》是一座值得深入发掘、深研细读的红岩精神宝库。”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表示,历史学界、新闻史学界的任务,就是打开这座宝库,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红岩精神研究,深化和推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的研究,为全社会弘扬红岩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学理支撑。
中国新闻史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介绍,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创刊九周年之际发表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新闻史上提出了党性、人民性的“统一论”,即“新华日报的党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新华日报》的最高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
《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说,《新华日报》多次进行读者意见调查。仅1945年的一次意见征集,就持续了长达3个月的时间,编辑部平均每天收到四五十封读者来信,“《新华日报》由此成为沟通我们党和国统区群众的一座桥梁,为新时代党报密切联系群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明洋建议,推动新闻行业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在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注重守正创新,从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新华日报》等党史宝库中寻找有效的研究对象,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赵骏说,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就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会长雷莹说,今后希望与各方一道,在《新华日报》研究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领域进一步深度合作,共同为新时代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