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重庆可以学什么?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渝北悦港北路建设加速预计10月底正式建成通车采矿许可证注销公告
第009版:乡村振兴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浙江“千万工程”,重庆可以学什么?
保险业务机构地址变更公告
渝北悦港北路建设加速预计10月底正式建成通车
采矿许可证注销公告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千万工程”,重庆可以学什么?

本报记者 赵伟平

  黔江区中塘镇兴泉社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脆红李种植基地与民居、公路、山峦形成美丽的画卷。黔江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已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彭水县苗绣传承人李绍玉(右)教绣娘刺绣。(受访者供图)

  10月11日,巴南区沿潭村“巴适小院”,窗内是小辈在照顾瘫痪的老人,窗外是父亲在辅导孩子功课,这个家庭用行动诠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记者 万难 实习生 辛飞 摄/视觉重庆

  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功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工程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总结提炼,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近年来,浙江“千万工程”在重庆已有一些探索。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这些区县、乡镇,找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密码”。

  从强村公司到巴岳农庄

  重组生产关系,蔬菜村焕发新活力

  10月15日,铜梁区侣俸镇,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侣俸镇保乡村“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内,现代化的智慧大棚一字排开。“这种辣椒从下苗到结成30厘米长、4两重的果实,只需70多天。”看到记者对细长的螺丝椒感到好奇,科技园技术管家、四川奉民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奉民农业)负责人周建自豪地说,“有了智慧化的设施大棚助力,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仅螺丝椒的亩产量就达1.5-1.8万斤,亩产值约6万元。”

  看到设施蔬菜发展得风生水起,一旁的保乡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峰感慨道:“想不到,生产关系的重组,竟让我们这个‘蔬菜村’焕发出新活力。”

  保乡村是铜梁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前几年光景好时,种蔬菜的业主有30多家,每天满载蔬菜进出的货车有10多辆。但后来,由于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增大,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上农资化肥、人工等种植成本的增加,不少业主赚不到钱就纷纷退出。

  张文峰说,业主经营不善导致蔬菜产业停摆,存在农民收不到土地租金,不能尽快收回土地的生产风险。同时由于不懂经营,不懂市场,村集体发展的蔬菜产业也是效益低、分红少。

  保乡村遇到的发展问题并非个案。经过调研,铜梁将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三农”投入不足,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活。

  2022年初,铜梁借鉴浙江“强村公司”的理念,启动“巴岳农庄”乡村振兴试点建设。

  “巴岳农庄”不是一个具象的农场概念,而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区属国有公司、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巴岳农庄”股份制公司,与以往“村集体+公司+农户”方式不同,“巴岳农庄”以整村为单位推进,聚集生产要素,推行“大基地+小单元”的统分结合模式,尽可能降低业主发展产业的经营风险,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

  按照这一思路,去年侣俸镇将土地连片、产业相似的文曲、保乡、石河、水龙四个村和铜梁国有公司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铜梁巴岳农庄侣俸现代农业公司。

  侣俸现代农业公司以每亩约7万元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蔬菜科技园,奉民农业以每亩每年1.2万元的价格返租,用于螺丝椒、小番茄等设施蔬菜的种植。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侣俸现代农业公司完善了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并引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成立了西南蔬菜研发中心。

  一年时间,侣俸“巴岳农庄”4个试点村就发展了设施蔬菜5000余亩,今年上半年增收1223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

  画外音:浙江德清县下渚湖街道13个行政村打破地域边界,抱团发展联合组建“强村公司”,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精选优质投资项目,科学培育乡村民宿等业态,有效解决了发展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铜梁“巴岳农庄”模式是对浙江“强村公司”的学习借鉴,在建设中遵循了“整村成片、整镇多村推进,社会资本有序替代”原则,采取了“基层组织引领、工商资本进村、综合经营增效、公司治理赋能、整村推进共富”思路。今年,铜梁将把“巴岳农庄”建设扩面到10镇47村,到2035年,将实现“巴岳农庄”的全覆盖。

  从四治融合到巴适小院

  党建引领,小矛盾不出院落

  “她不照顾我也就算了,还不让我上儿子那里去住。”

  前不久,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八社湾草房院落传出争吵声。当天上午10点过,村民徐兴珍(化名)拉着儿媳张英(化名)来到“议事亭”,吵嚷着要找老党员兼院落长徐华明评理。

  徐华明拉着张英说:“人都是要老的,你到了她那个年龄也是一样的,你的儿女看你现在不管老人,将来儿女也不管你,你咋办?”张英面红耳赤,低下头默不作声。

  徐华明又对徐兴珍说:“你也年轻过,也跟父母因为小事吵过嘴。你现在老了,也要想想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短短几句话,徐华明就平息了一场纠纷。

  平滩村面积大,人口多,家长里短的矛盾自然也不少。“作为村干部,我们也想第一时间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人手少,总是顾不过来。”村党总支书记田欢说。

  如何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今年初,巴南区将创建“巴适小院”作为深化党建统领乡村“院落微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细化治理网格单元、缩小治理服务半径、丰富治理方式手段,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让每个院落成为乡村振兴基本单元。

  湾草房“巴适小院”有10户住户,其中老党员有两户。小院设党员“院落长”1名,负责院落“微治理”,同时在“院落长”的带领下,制定了院落公约、院落议事规则等,并吸纳一批乡贤、退役军人、本土人才、返乡能人等加入,这样一来,党组织得到了加强,解决了人手少、精力不足的问题。

  徐华明是一名老党员,在当地威望高,擅长调解工作。今年6月,在村党总支的建议下,老徐成为院落长,在院坝建起了“议事亭”,负责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协调矛盾主要靠打好感情、乡情、亲情‘三张牌’。”关于调解“秘诀”,徐华明说得头头是道,“有老党员出面,两头作说服、安抚工作,矛盾就去了一大半。”

  画外音: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浙江海宁市坚持“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方法,创新推动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的“党建引领众管微治”模式,对巴南区的乡村治理有很强的借鉴。巴南以“巴适小院”为抓手探索党建统领乡村微治理,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扎根到院落,管理服务和问题化解在院落。下一步,“巴适小院”还将加载推进移风易俗、探索发展“一院一业”特色庭院经济等内容,将基层党组织的“桩”扎进院落里、将治理的“网”结到村民身边。

  从共富工坊到非遗工坊

  指尖技艺“绣”出幸福生活

  10月16日早上8点多,位于彭水蚩尤九黎城的苗绣馆就已忙开。

  送完孩子上学后,绣娘王天勤便来到苗绣馆,“放下锄头,拿起绣针,日子过得更体面。”谈起现在的生活,王天勤笑了。

  绣馆另一侧,彭水县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苗绣传承人李绍玉正带着十多位绣娘端坐在绣布架前,一边讲解一边刺绣。她们的双手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绣花针在她们手里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河流山川、飞禽鸟兽渐次呈现,活灵活现。

  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纹样古朴,造型雅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们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一套自己的嫁妆,”李绍玉说,苗绣是家家户户的女人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她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会了这项技艺。

  但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苗绣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坊间有言“宁做他乡打工妹,不做自家苗绣活”,这对李绍玉触动很大。

  十多年前,李绍玉放弃在上海的工作,与丈夫一起回乡传承发扬苗绣。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和丈夫成立了以“彭水苗绣”非遗文化为主的公司,在一些乡镇、街道设置固定教学点,免费现场培训“彭水苗绣”技艺,并与培训学员签订长期产品回收协议,为当地困难人群提升增收本领,也让苗绣这一传统手工工艺得到传承。

  在她的努力下,2016年“彭水苗绣”正式申报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次年,李绍玉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建立了多个非遗工坊,解决了300名脱贫户的就近就业问题。

  “以前村里的姑娘绣花主要用于出嫁和日常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苗绣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还能兼顾带孩子。”王天勤说。

  最近,为了让苗绣走出彭水,李绍玉又对苗绣进行了创新。“在旗袍、山水画、披风、公文包等日常用品中融入苗族元素并增加时尚感,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在网上热卖。”她说,随着技艺的传承,观念的改变,她们创作的苗绣作品受到热捧,这也给了她们更大信心。

  画外音:“千万工程”十分重视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有扎染、刺绣的传统,当地通过创建共富工坊形式,既保护传承了非遗技艺,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一举多得。彭水苗绣非遗工坊是对浙江共富工坊经验的学习借鉴,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非遗+”的共富路子。

  记者手记>>>

  从“千万工程”中获取乡村振兴“密码”

  前不久,记者同我市“三农”干部前往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听到了一种声音:“浙江乡村搞得好,根源在于浙江经济发达,这让我们啷个学得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浙江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把时间倒回20年前呢?即使在今天,浙江省内也还有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和海岛地区。

  学习“千万工程”,就是要通过回望浙江20年来走过的路,找到本地适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在记者看来,重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党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市,綦江区古南街道花坝村、南岸区广阳镇银湖村、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这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无一不是以党建为引领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接下来学习“千万工程”,首先要强化党建引领,聚焦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育强村带头人,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为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添一把火。

  其次是要坚持以民为本。“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具体到重庆而言,就是探索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促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就业创业稳增收。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以改革之手推开农民的幸福大门,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坚持因地制宜。“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乡村,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市情特殊,各区县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不同,需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例如,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需要以高质高效为目标;在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中,需要围绕各地特色来规划、建设等等。(赵伟平)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