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当前,市委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的总抓手,我市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研院所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也是新发展阶段对我市科研院所工作提出的重大命题。作为重庆科技战线的中坚力量和综合性科研院所,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必须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科研院所工作的新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及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彰显在新重庆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
聚焦产业赋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螺旋式升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核心引擎,是产业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发挥地方综合性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中的引领策源作用,全面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聚焦全市科技创新“416”战略布局,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生成,构建“智能制造”“数字技术”2个优势学科、“低碳环保”“新材料”“大健康”3个特色学科以及N个未来前沿学科的“2+3+N”学科体系。通过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健全重大项目生成机制,筹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研发平台,策划实施一批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重大研发项目,主动深入参与龙头企业主导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切实产出一批核心技术产品和有辨识度的重要科技成果,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水平技术供给,引领重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大战略,策划实施高水平重大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解锁新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发挥地方综合性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支点作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好西部(重庆)科学城校地协同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5个续建项目和工业软件云创实验室等4个新建项目,进一步开展川渝协同创新与服务,建好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等,持续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竞争力指数和协同创新指数等智库产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度参与筹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助力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聚焦区域发展,着力助推高质量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能够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要发挥地方综合性科研院所的基础枢纽作用,加快筹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构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服务体系,形成“研发设计服务+中试熟化服务+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的全链条科技服务,着力把易智网、重科智谷、重科智库、重科检测等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集中资源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标志性的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同时,加强碳减排、药食两用中药材、饮用水安全等绿色领域的产品研发,在乡村振兴中推广应用数字乡村、数字农业、特色种植等一批新技术,以科技赋能高品质生活。
聚焦人才为先,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所在,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要发挥地方综合性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人才引育中的引流汇聚作用,深化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近悦远来最优人才生态,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以学科建设、重大专项、重大平台为牵引,拓宽国际化视野,靶向引进前沿人才和团队,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和后备人才库,破除“四唯”和“人才帽子”,以实绩和贡献选育人才,建立健全更大力度的科技创新人才市场化激励机制,全方位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成长、敢挑大梁、勇担重任,构建以战略科技人才、一流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为主体的人才体系。
聚焦党建统领,着力加强变革型组织建设。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有效国家动员的根本保障,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所在。要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健全强化“党建统领、规划保障、改革赋能、考核奖惩、分配拉动、干部人才积极性调动”的协同推进机制,主动将主题教育的成效经验贯穿工作始终,全面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要进一步完善案例复盘、典型推广、闭环落实、赛马比拼等机制,强化数字化管理变革,不断加快运行机制、方法、工具等全方位迭代提升,使科研院所的治理体系始终同高质量发展预期同步匹配,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