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二十二日,永川区板桥镇,首批体验沉浸式红廉互动剧《廊桥十二载》的体验者,在民风民俗馆内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气节。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
9月22日,永川区板桥镇,首批体验沉浸式红廉互动剧《廊桥十二载》的体验者,在民风民俗馆内了解党的历史。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接头人意外身亡,他手里有党内的重要名单和资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不负组织重托!”
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9月22日的永川区板桥镇。
当天,由永川区纪委监委、永川区板桥镇联合打造的沉浸式红廉互动剧《廊桥十二载》正式上线。
该剧采取角色扮演、互动交流、推理解密、户外探险等形式,融入猜词解码、寻找密令等趣味竞赛,通过沉浸式体验红廉教育,让党员干部群众切身感受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革命气节、英雄气概。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做好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方式方法,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真正打动心灵、入脑入心。永川区打造《廊桥十二载》沉浸式红廉互动剧,正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一次大胆尝试。
沉浸体验
让理想信念教育“活”起来
“汪稽查员,我怀疑你就是那个地下党,要不然,你身上怎么会有一块红布?”
“先交代你为什么藏了一份地下党的报纸吧,还轮不到你来怀疑我。”
对话中的角色“汪稽查员”,是由永川区纪委监委青年干部江雪扮演的。
9月22日,江雪和十余位年轻党员一起来到板桥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廊桥十二载》剧本中,跨时空“沉浸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
板桥劝学所旧址是第一个互动场景。选好角色后,体验者们在这里完成换装,并通过阅读剧本掌握相关背景。
这群身着国民党官员制服、中山装、学生装的体验者在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任务后,开始相互“飙戏”,演绎台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身份”。
“现在,要从给你们的线索中,找出藏在你们中间的一个地下党。”来到板桥历史文化馆,体验者们分别接受了同一指令。
江雪扮演的“汪稽查员”其实是潜伏在中统局的地下党员,需要保护留学归来的同志杨晨,并帮他辨认出失联的两位“同志”,最终任务则是成立“中共板桥区委员会”……
沉浸剧中,大家头脑飞速运转,想方设法保全自己和“战友”——有人佯装镇定,有人面露难色,有人交叉对话互相试探身份。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几番“拉锯战”下来,任务最终得以完成,体验者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场景——板桥民风民俗馆。
“请老党员向前一步!你们身上携带的入党誓词都还保存完好吗?”
“从未离身。”“一直都在。”
民俗馆内,随着党旗徐徐展开,四位老党员带领新党员宣誓后,郑重地将入党誓词交给新党员,嘱咐道:“这一小块红布,承载的是无数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信仰和信念的象征。党旗上的铮铮誓言是对党对人民的坚定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活动结束后,大家并未就此离开,而是围坐在一起畅谈感受。
“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地下工作的艰辛。”特派员的扮演者——驻永川区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蒋德兰若有所思地说,在抽丝剥茧地分析和小心翼翼地前行中,明白了党成立与发展的不易,也更加懂得了当时的党员同志,都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为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这种学习形式太新颖了,我对每个环节的情形和接收到的信息都印象深刻。”永川区委宣传部干部王其深也深有感触。
永川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创作年轻干部喜闻乐见的红廉剧本,一方面可以拉近廉洁文化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廉洁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它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可以使廉洁学习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积极尝试
让理想信念教育叫好又叫座
《廊桥十二载》的“横空出世”,给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在永川,类似的“突破”还发生在各个领域。
松溉镇依托十里老街、古县衙、罗家祠堂等蕴含廉洁文化元素的古建筑和人文景观,从红色革命文化、本土优秀勤廉文化和传统家风文化中挖掘“廉洁基因”,全域式构建“清廉矩阵”;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将廉洁教育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采用廉洁教育课、廉洁知识测试、集体廉洁宣誓等方式,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廉洁纪律意识;区内17所大中专院校集中打造“青春倡廉”行动主战场,相继开设“青廉课堂”,创办“青廉社团”,倡导“青廉文化”,做强“青廉教育”,特色廉洁文化品牌极具地方辨识度……
不仅是永川,纵观全市乃至全国,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这门大学问,大家都在蹄疾步稳地做着尝试和改变。
例如,我市渝中区“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依托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等重庆独有的红色资源和实践平台,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以大思政课的形式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融合,让行走的思政课“有知”又“有味”。
又如,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挖掘“一大”史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布置展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此外,馆内设置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共早期革命斗争启示录》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参与感十足。
上海市委党校建立“红色上海”主题教育馆,通过历史书信、文件、照片等丰富翔实的档案资料,再现上海这座城市从1921年到1949年前后的红色文化记忆。教室充分利用展陈物品,营造了独特的教学环境,实现沉浸式教学,为学员生动再现上海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根脉。
……
各地的种种尝试,让人真切感受到:“创新方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一句口号。
“解锁廉洁教育新体验,寻找廉洁建设新密码,这就是我们推出《廊桥十二载》廉洁教育互动剧的初衷。”永川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同时,也要从内容、技术、体验等各方面不断升级,让理想信念教育摆脱“束缚”,既叫好、更叫座。
不断探索
让理想信念教育更“接地气”
当然,创新从来不是易事。
“闭门造车,创作好似无源之水;急于求成,沦为流水线创作”,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周学馨教授看来,针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的问题,要从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途径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推动理念创新。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学习党的历史结合起来。发挥党史在认识事物、明辨事理、把握未来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同时,要把教育和开发红色资源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井冈山、延安、四川等地先进做法,打造具有“红岩味”和重庆辨识度的特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
其次,推动方法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打造“红岩党史课”等线上课程,推进互联网上的党建高地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还可以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的精品现场教学,让党员干部在体验式教学中进一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切体悟重要讲话的实践伟力。
最后,推动途径创新。要以抓好“关键少数”理想信念教育为突破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实现由上而下、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党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展课堂讲授、“点评式”分析、微课堂、学员论坛和“学讲进思促”实岗锻炼等方式,优化学员多维量化考核,使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可量化、可考核和可反馈。此外,要通过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党支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校全链条全周期的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
青年学子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才是喜闻乐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奉认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上得去、下得来”的教育。“上得去”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并坚定其信仰信念信心。“下得来”是指理想信念教育要贴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如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榜样故事,借助剧本杀、游戏副本等娱乐方式在玩中学,借助话剧、音乐剧、电影等演艺作品在观赏中感悟……总之,要以“接地气”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组织部长笔谈>>>
党建统领下“万元村”的蝶变之路
合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何川
平坦宽阔的沥青路,美观精致的绿化景观带,古色古香的休闲亭,一排排车辆整齐有序地停放在车位上,三三两两的居民围坐在“百姓茶馆”里聊天,一面展示上世纪合川丝厂缫丝元素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走进钓鱼城街道盐溪桥社区原国营合川丝绸厂集资住宅区,眼前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
对比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设施陈旧、路面破损、院墙倾斜、管线老化、停车困难……这个曾经有过辉煌、让人骄傲的“万元村”,好像被这座城市遗忘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国营合川丝厂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修建了100多套职工宿舍,一个家庭分一套住房,但需要缴纳1万元左右的集资款。在那个“万元户”还十分稀缺的年代,“万元村”声名鹊起。
随着时代发展,丝厂逐渐没落,在旧城改造的推进下,周边一个个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万元村”渐渐落伍了。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9年,“万元村”抓住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良机,迎来了它的蝶变新生。
在“万元村”旧改中,当地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积极作为,努力把旧改政策接稳用好;同时站在群众立场办事,主动到居民中,了解居民所思所想,引导居民以协商的方式,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家的事情一起办,顺利解决了小区内部物业管理、环境卫生、停车秩序等“老大难”问题,做到了“家事不出门、小事不出院”。得知居民群众对丝厂十分怀念,党员干部又推动打造了有情怀、有记忆、有乡愁、有思想的“丝文化”主题墙,让小区有了烟火气、人情味,让居民找到了“熟悉”的家,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改造后的“万元村”增了“颜值”、提了“气质”,老百姓有“面子”更有“里子”,旧改“改”出了居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万元村”的蝶变,正是我区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我从中悟出不少道理:在推进涉及群众公共利益的大事上,党员干部是群众值得信赖的依托。基层治理只有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和肯定。这一过程也启发我们:只有组织有力,才能做到执行有力。这也是市委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的真谛所在。
红岩珍档>>>
董老为六角钱向中央做检讨
1985年10月14日,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重访阔别四十年的红岩村。她无限感慨地对陪同的人员追忆道:“当年我们在红岩村的生活可是够艰苦的啊!”
“大姐,您还记得不?当年有一个月,伙食费有六角钱的账平不了,董老为此还在大会上做自我检查,并给党中央写了检讨报告。这件事对我触动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啊!”陪伴邓颖超的原红岩招待所所长杨继才有些激动地说。
抗战时期,党的经费极度困难。为坚守重庆这个极为重要的阵地,维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和重庆八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的正常运转,党把掌管两大机关财务开支的重担交给了善于当家理财的董必武。董老为党、为革命殚精竭虑地拨打着一把精打细算的“小算盘”,其对财务管理的精通和严厉为全党所称道。
为六角钱做检讨的事发生后,董老在处理好千头万绪领导工作的同时,更加谨慎严格地管理整个红岩机关的财务经费。他不仅对市场物价行情了如指掌,且时常指导采购人员如何“避涨贱买”节省开支。一到月底,无论多忙,他都要按时到会计室,认真核算整个红岩村机关的伙食开支账目。他时常对管理后勤的同志讲:“我们党的经费来得很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利。”
董必武的言行无形地影响和深刻地教育着南方局、重庆八办机关的每一位同志,使严于律己、克己奉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良好作风成为红岩人的自觉行动和优良传统。董老为六角钱向中央做检讨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在党内外广为流传。
全国解放后,那些曾在红岩村生活和战斗过,在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青年人,大多都成了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正因为受过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批从红岩村走出去的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没有一位在经济问题上丧失过共产党人的尊严与人格。
(记者 何春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