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南岸区丹龙路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开幕。
图为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 |
|
图为文物监测设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本报讯 (记者 赵迎昭 李晟)9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研讨会以“装备自主创新,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军、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葛家琪、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等专家,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工作取得的成果与成效,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分析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高新技术装备持续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路径。
同日,“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在位于南岸区丹龙路17号的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开幕,展示了全国近百家文博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的64件/套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及系统。
“该展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是我国首个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展示的装备及系统都已投入应用,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说,展品全面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是大批文物保护领域“黑科技”的集中亮相。
走进展览现场的“画游千里江山——多感数字艺术空间”,眼前是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山水画卷,耳畔传来悠扬乐声,阵阵幽香扑鼻而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原来,该空间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光影特效等技术装备,将《千里江山图》幻化为一场声、光、影交融而成的“律动江山”体验场景,通过画作、造景、音乐、香气等综合体验营造,激发公众视、触、听、闻四感的体验与想象。
“让文物最‘长治久安’的环境就是稳定、洁净,而这需要装备给力。”周旸指着一人多高的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介绍,该库房用来保存非常珍贵的书画类有机质文物,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形成恒湿、洁净、稳定、低氧的保护储藏环境,让文物“安稳度日”。
在“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附近,展示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熏蒸器”。植物精油配合熏蒸器使用,可抑制和杀灭空气中的浮游真菌,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观众可微信搜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号或者“三峡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