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如何作为?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五智”育人模式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如何作为?
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以“五智”育人模式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对话

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如何作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让人眼前一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面向未来,重庆该如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重庆日报专访了相关专家学者。现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本报编辑

  访谈嘉宾

  张振杰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峥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研究员

  苗壮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教授、博导

  何为“新质生产力”

  重庆日报: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显著特点?

  张振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提升,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投入量,这种方式对应的就是“传统生产力”;另一个途径是提升生产资料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这种方式对应的就是“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升。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新两高”。一是新动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二是新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这明确指出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特征,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三是新产业。传统生产力主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行粗放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则主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实行集约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更体现在产业的“新”上。没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就缺乏坚实的支撑点。四是高效率。新质生产力意味着高效率,通过高效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引入,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节约原料、燃料和人力投入,大大降低产品生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五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增强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苗壮: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依靠创新驱动,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特征。所谓领域新,在于传统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受到生产要素的限制,而新质生产力则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经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所谓技术含量高,在于新质生产力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上述技术的运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高效、精确,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此外,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特征,在于其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统一。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优势与不足

  重庆日报: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又有哪些比较优势和不足之处?

  王峥:比较优势在于:一是基础研究源头供给不断强化,政策合力效果显现。重庆出台了《重庆市基础研究行动计划(2021—2030年)》,并修订了《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设立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共同支持基础研究。新修订并施行《重庆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设置了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生物医药等5个重大专项,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8个重点专项。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七位。二是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重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高点起步,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快发展,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建成投运,中子科学研究院(重庆)揭牌成立,各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畜牧科技城、重庆国际生物城、科技创新小镇、科技生态城等平台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创新格局。

  不足之处: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尚存。重庆经济增长对投资驱动,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赖较强,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现象较为突出,这不利于新质生产力持续形成。二是产业结构仍存隐忧。重庆的产业结构“偏重”,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仍然偏弱,这不利于重庆新质生产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升。

  苗壮: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产业基础优势。截至2022年底,重庆已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27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营业收入2.82万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催生出丰富的应用场景,可带动“软信”企业渗入制造业生产、研发等各个环节。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良好的产业基础无疑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和“稳定锚”。二是数字基础设施优势。随着《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落实,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24个,5G网络建设发展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信息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三是特殊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国家东西互济、海陆统筹的战略要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成果显著。

  此外,重庆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也面临着内外诸多挑战:从外部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已成为各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重庆在争取引入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和创新人才等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亟需谋求突破;从内部来看,重庆仍面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不够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行业领军企业缺乏等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养吸纳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努力。

  重庆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重庆日报:面向未来,重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振杰:推动重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部署,推动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高成长性产业发展;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基础,促进工业软件和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二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四大科创高地抓好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量子信息、脑与认知、发育生物学等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在重庆落地建设,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提供可能。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全市科研攻关思路从对标型、跟随型向引领型、效能型转变。三要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抓住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的契机,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支持企业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四要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围绕科研项目、科技评价、人才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

  王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一要提升重庆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举全市之力集中科技与创新资源,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加快集聚高端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应用基础研究,催生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带动行业创新基地发展,提升重庆承担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实力,逐步形成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为重庆推进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新动能。二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生产力跃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提速建设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园,联合四川共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三要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开放平台能级不断跃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服务改革,探索“人才共享”试验区,实现从集聚区域人才到全国优秀人才再到吸纳国际人才的飞跃,增强重庆吸纳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