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区棠香街道棠香人家 |
|
大足区古龙镇茶叶基地 |
|
大足区拾万镇五彩田园 |
核心提示
金秋时节,走进大足区三驱镇的田间地头,一亩亩稻田历经春夏的辛勤耕耘已经结出硕果累累,金灿灿的稻穗在风中翻滚着浪花,伴随收割机往来穿梭作业,丰收的喜悦在土地上绽放。
这里不仅是大足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还成功上榜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成为大足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大足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积极落实“一二三四五”农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有力有序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2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7.11亿元、同比增7%;农业增加值73.5亿元,增幅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0元,增速5.8%。如今,大足的乡村变得越发美丽,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纸上。
科技兴农 发展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在位于铁山镇双桥村的瑞丰农业公司,全市首个4层立体式养羊场引人注目。走进干净敞亮的羊舍,一只只黑山羊或咀嚼草料或卧倒休息,咩咩声此起彼伏。
“大足黑山羊品种纯正、遗传稳定、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并且抗逆性强,特别好养。”瑞丰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黑山羊是大足区代表性特色农产品品牌。2003年以来,在以张家骅教授为首的西南大学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大足黑山羊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如今已纳入全国唯一的山羊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及其保护“双名录”,遗传基因物质收入国家基因库保存,成为全国优良地方品种,被评为全市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大足黑山羊实现出栏8.21万只、同比增长11.7%,存栏17.28万只、同比增长10.1%。
“通过持续20年开展保种选育和产业化发展,大足黑山羊年产值超6亿元、综合产值超10亿元,成为了全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大足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优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生态渔业、冬菜四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着力实施全产业链建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今年2月,第三届大足冬菜开坛文化节在大足区珠溪镇举办。大足冬菜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区常年种植3万余亩,素有“十里香”“菜味精”之称,拥有“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庆著名商标”“重庆老字号”等名片。
为了加快大足冬菜全产业链建设,大足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目前,区内有主要从事采收、晾晒、装坛、开坛等产品收购及初加工企业及作坊8家,存坛成品8000余吨;主要从事产品研发、包装、销售等精加工企业3家,海天石魂、鼎翔冬菜、宝顶酿造共加工成品6000余吨/年。全区已基本形成涵盖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冬菜1.05万吨,综合产值5亿余元。
大足区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稻虾基地、粮油基地、果蔬基地、药材基地等20多个农业产业串点成线,切实夯实粮食安全和农户稳定增收根基。
今年上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3.91万亩、产量42.68万吨;蔬菜面积17.7万亩,产量29.84万吨;生猪存栏38.5万头、出栏15.6万头;生态渔业养殖面积8.6万亩、产量2.53万吨。
环境整治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拾万镇,远处青山葱郁,眼前五彩稻田连片,时有鹭鸟掠过,俯瞰整洁的村庄和丰收的场景,如此诗情画意的乡村田园令人流连忘返。
“通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传统乡村实现美丽蝶变,雕刻出更多的诗情画意。”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大足区出台《重庆市大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以建设“产业融合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十大提升行动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着力打造小组团、微景观、生态化、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厕所革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虹村提及厕所改造很多村民感受强烈,“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旱厕,没有冲水设施、没有排污管道,特别是到了夏天蚊子苍蝇很多。现在好了,在政府的帮助下,改成了水冲式的,又干净又方便。”
为了打好“厕所革命”攻坚战,大足区按照“自下而上、科学改厕”的原则,采集户厕信息20万户,推动“首厕过关制”和“六级监管”,确保户厕改造质量过关。2018年以来,累计改厕7.5万户,农村公厕87座,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92.6%。
在抓好污染治理方面,大足区以“五清理一活动”为抓手,每月定期组织开展“清洁村庄·擦亮和美乡村底色”主题活动。其中,围绕“治水”,新建农村污水管网11.3公里、生态湿地16座,建成2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全区水环境质量;围绕“治脏”,新增70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村组,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围绕“治乱”,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清理垃圾7517吨、水塘935口、沟渠1468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1103吨,推进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
去年12月,重庆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名单公布,大足区铁山镇胜丰村、棠香街道冉家店村、三驱镇千佛村、中敖镇观寺村、铁山镇高龙村5个乡村榜上有名。
为了进一步加快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建设,大足区预计2023年全年投入3.22亿元推动108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同时,进一步健全“三制一化”乡村治理体系,实现镇街全覆盖,评出9157户清洁农户,助推实现“农户美、家庭美、村庄美”。
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夏季时节,漫步五星社区的“如梦荷棠·山湾时光”,千亩荷花娇艳多姿,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前往观赏游玩。
“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是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项目之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机融合。”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实施“五合一”改革试点,累计实现入市交易土地101宗、3342亩、总价款11.6亿元,破解用地难问题,成功打造“棠香人家”“隆平五彩田园”“生态中药示范园”等一批城乡融合示范点。
作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大足区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大足区将教育、医疗、养老这3个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作为破题的关键。
在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方面,大足区新建、扩建中小学8所,新增乡村教师134名,新增学位3500个。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幼儿园194所;建成行政村卫生室203所,推动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配备注册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基本形成“一镇一院、一街一中心”和“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区医保参保率稳步保持95%以上,基本覆盖应参尽参人群。
在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全覆盖方面,大足区积极构建“政府部门指导+互助组织负责+社工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协同”的“四元互动”城乡互助养老模式,建成21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03个村级互助养老点,升级改造12个农村敬老院,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同时,搭建智慧养老平台,采集20.42万名老人基础信息,建立困难老人健康档案4200份,提供助洁、助医、主动关爱、健康管理等线上线下服务8万余次。
今年三季度,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8638元。截至目前,大足区已经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农业产业强镇1个。
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大足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唯实争先。未来,大足区将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谱写更多乡村和美乐章。
链接>>>
推动川渝合作
加快发展大安农业园区
小龙虾作为餐桌美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大足区铁山镇的“大足冬虾集散中心”,从2022年11月底到今年3月底,这种反季节上市的小龙虾交易额达到1000多万元。
“根据这两年交易数据,大足冬虾集中上市交易周期,均价约为45元/斤,而全国小龙虾年交易均价为15.6元/斤。”棠香智慧农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新建了8个反季节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分布到重庆大足、四川安岳等地,养殖规模扩充到近5000亩。
“大足冬虾”成为大足区加快川渝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足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大(足)安(岳)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间”。
2022年,大安农业园区新招引企业13家落户园区,协议投资20亿元以上,已投资建成生物絮团水产育苗中心、京东农场、中药材烘干仓储厂房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创建以大安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2023年6月底,合作园所在2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88.03万元,带动园区村民人均增收700元以上。
刘茂娇 孔德虎 图片由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