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让文化旅游在赋能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多作为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衔接的三个着力点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
让文化旅游在赋能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多作为
抓好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衔接的三个着力点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头条·特约专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

冯颜利

  ●要从道理学理哲理的高度真正讲清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开放包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未来逻辑,讲清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光明前景。

  ●让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继续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其基因密码之一就是独特的开放包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系统阐释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过去是如何开放包容的、现在又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包容的、未来还要怎样才能进一步在秉持开放包容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要从道理学理哲理的高度真正讲清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开放包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未来逻辑,讲清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光明前景。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开放包容就是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即俱收并蓄),如唐代韩愈《进学解》中讲“俱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指把不同性质的东西收存起来,有兼而有之、博采众长之意。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在世界原生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然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其余的三大古文明都先后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虽各不相同,但是这三大古文明都没有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是共同的,缺少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就失去了赖以延绵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性之所以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使得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多年。例如,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不仅交往频繁,而且不断在交往中实现交融,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秉持开放包容的品质,不断兼收并蓄。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开辟中外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成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性的起点。再如,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并积极进行翻译传播。佛教东传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起点,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起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不断凸显。又如,明代徐光启与来到中国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进一步彰显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结合,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

  总之,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佛教东传,到中西共译《几何原本》,再到“伊儒会通”,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深厚历史底蕴。

  建设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中开放包容、不断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从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汉化改革;从洛阳胡乐,到羌人汉歌;从边疆少数民族雅歌儒服,到中原上下胡衣胡帽,中国各民族文化开放包容、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丰富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再看发展,中华文化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与其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创新繁荣发展。从佛教东传到伊儒会通,从西学东渐到新文化运动,从中体西用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及全方位开放,中华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兼收并蓄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斑斓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色彩和华丽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人民至上的立场,着眼于全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主基调,秉持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观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力于促进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而且成功开辟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交流互鉴、平等对话、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有了更加扎实的现实基础,建设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就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建设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

  建设开放包容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一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二是因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一方面,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是因为中华民族强调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必须在开放包容中兼收并蓄、在兼收并蓄中进一步开放包容;是因为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中广泛经贸往来的结果,广泛大量的经贸往来,不仅要求在开放包容中兼收并蓄,而且要求不断学习兼收并蓄与开放包容;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基因。就经世致用来说,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实际,强调把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指导社会改革。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先秦儒学传统,经宋明清到近代,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后,更加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再说经贸往来,从张骞出使西域打开陆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国经贸往来不仅连创历史纪录,而且进出口总值2022年首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货物贸易连续六年世界第一。最后就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基因来说,中华民族自大禹治水、商鞅变法,到古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后的佛教中国化,再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开放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性相结合,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时期,这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无不印证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拥有的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基因,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之所以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扎实的现实基础,也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并在结合中互相成就。首先,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开放包容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文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文化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价值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次,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就是互相成就。“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正因为互相契合与互相成就,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才具有广阔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继续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