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重庆乡村中小学数量接近1300所,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超过33400人。这群乡村教师,有的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直到光荣退休;有的刚走进校园不久,面对台下好奇的目光偶尔还有点羞涩;有的经过多年历练,已成为教学中坚力量。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回访了10年前采访的部分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并邀请他们就乡村教育展开对话。
无论老与新、走与留、变与守,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对乡村教育的初心、传承、坚守。在他们朴实的言语里,在他们平常的故事中,饱含着对乡村教育的爱、对梦想的追求——让乡村娃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远方。
母女交心
“长大以后,我们就成了你”
62岁的王广贵和36岁的曾琴琴,是母女,也是同行——都是乡村教师。
1980年,19岁的王广贵如愿成为云阳县桑坪镇兴梨村小一名代课老师,从此扎根三尺讲台,直至2017年退休。
曾琴琴是王广贵的二女儿,如今在云阳县云阳镇东风小学教书。
作为乡村教师,她们一个教龄长达37年,一个教龄10年。平日里母女之间的话题,除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就是学校、学生和教师了。
8月31日上午,云阳县双江街道桂湾社区,王广贵在家中接到曾琴琴给她打来的视频电话。
嘘寒问暖几句之后,曾琴琴忍不住问了一句憋在心里很久的话:“妈妈,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守在兴梨村小,你真的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一丝要离开的念头吗?”
“怎会有这样的念头?当一名乡村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太喜欢了。”王广贵答道。
王广贵是云阳县桑坪镇兴梨村人,在她小时候,姨娘在兴梨村小教书,让她十分仰慕。上中学后,每次放学回家去打猪草,她还会刻意绕道到姨娘那里,以“送猪草”为名去坐坐。
姨娘很明白王广贵的“小心思”——她想看看自己是怎么当老师的。
“一待就是很久,那真是不想走,搞到天黑了才回去。”王广贵笑着说,在姨娘的影响下,“一定要当老师”的梦想,早早地在她心里生了根。
“这个梦想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哟。”曾琴琴说,“小时候,你一回家就给我们‘上课’,说当老师好,让我和姐姐长大后教书。”初中毕业后,曾琴琴选择到万州师范读幼师。不过,毕业后当过“逃兵”,动摇过。
原来,幼师毕业后一年多,曾琴琴结婚了,并生了小孩。于是,她在附近的医院找了份工作,一干就是3年半。
或许还是源于内心的热爱,在母亲的鼓励下,曾琴琴在2013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通过了公招考试,正式成为云阳县桑坪镇桑坪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
“可是,你就真的没想过离开吗?”曾琴琴执着追问。
曾琴琴之所以心里有这个疑问,是因为以前的兴梨村小不仅条件很苦,还是妈妈的“伤心地”——1992年2月23日,同为兴梨村小老师的爸爸,因车祸不幸去世。那时,妈妈肚子里还怀着弟弟,不久即将临盆。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广贵生下孩子后还未满月,便又站在了兴梨村小的三尺讲台上。
“实话说,那段时间的确很难,但我就是喜欢教书,孩子们天真的眼神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王广贵说。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初心,在37年的乡村教师生涯里,王广贵育人无数,桃李芬芳。而她也获得了“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最美乡村教师”“重庆好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王广贵对初心的坚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曾琴琴。
刚到桑坪小学时,曾琴琴就遇到了一道坎儿——缺乏教书经验。
那时,只要有空余时间,她就跟自己“死磕”,遇到不懂的专业知识,就扭着其他老师不放,一点一点请教。不论中午还是下午放学后,她常常留在教室里,用她的话说就是,“教学生,也教自己”。
“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这股不服输的劲,让曾琴琴很快成长起来,从桑坪小学到东风小学,她在片区教学质量考核中多次获评“优秀学科教师”,如今还成为一名县人大代表,积极为乡村教育建言献策。
“无论做什么,在什么位置,都要遵从自己内心,不要忘记初心!”王广贵在电话那头对曾琴琴说。
“不光是我,因为有妈妈在前面引路,我们三姊妹都成了老师。”曾琴琴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都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妈妈所说‘初心’的含义了!”
搭档对话
好的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从去年9月1日到今年9月1日,正式退休一年后,曾庆波回到了学校。旧地重游,这里的一切都让他倍感亲切。
“欢迎曾老师回来看看!”“曾老师,好久不见了!”……9月1日上午8点半,在奉节县康乐镇黄村小学,曾庆波出现在学校操场上,昔日的同事们纷纷上前打招呼。
听说曾庆波来了,27岁的陈红霞从教师办公室里飞奔出来。
陈红霞到黄村小学教书4年了,刚来时,就和曾庆波搭班,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对于她来说,曾庆波不仅是同事,还是“老师”,两人有师徒之情。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曾庆波其实是“半路出家”。1979年高中毕业,曾庆波没能考上奉师,有点泄气。但在务农之余,他还会经常看书,特别是找一些医学书籍来看。
1984年,奉节县黄村乡阳北村小(现已撤乡撤校)的老校舍垮塌,公办教师走了,在村上务农的曾庆波,毅然当起了一名代课老师。
为了把书教好,曾庆波在上好课的同时自学心理学,逐步总结出适合山里娃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喜欢上课、愿意读书。从阳北村小到朝阳村希望小学,再到黄村小学,这一干就是38年。
2019年,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陈红霞来到黄村小学,担任二年级班主任。
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不足,为此,她经常向曾庆波请教:“曾老师,我一直觉得你善于跟学生沟通,管理学生很有一套,以后还要你多指点呢。”
“会不会沟通只是技巧问题,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心中有爱。”曾庆波回答。
陈红霞清楚地记得,第一学期末给学生评奖评优,当时就考虑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不过,班里有个学生平时一直很优秀,唯独那次期末考试发挥失常考差了。
曾庆波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给她提建议,认为不应当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论高低,而要注意安抚学生的情绪,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曾老师对每个学生倾注了真心和心血,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值得我们学习!”在陈红霞眼里,曾庆波对待每件事情都很认真,从不懈怠、从不“躺平”,而且善于学习。
黄村小学前些年开始信息化建设,对于像曾庆波一样年纪较大的老师来说,计算机技能成了“拦路虎”。不过,曾庆波并不服输。他一边自学,一边向陈红霞这样的年轻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一个好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要对每个学生负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曾庆波说。
“曾老师对学生那份关心、耐心和用心,值得我们学习。”陈红霞感慨地说。
老铁论道
乡村教育,还可以做些什么
“‘老革命’,我回来看你了!”9月1日中午,徐开萍回到綦江区石壕中学,一眼就看到了正埋着头在吃午饭的卢伟,隔着几十米远就喊了一声。身为跆拳道老师,她这一声吼中气十足,也极具辨识度。卢伟不抬头就晓得,是“徐开开”来了。
2012年至2015年,徐开萍也曾是石壕中学的一名教师,和卢伟共事了3年时间,关系很铁。
为了给她的跆拳道队队员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2015年,徐开萍考调到綦江实验中学任教。虽说不在同一所学校了,但两人经常联系。
对于近年来乡村教育的发展,不论是考调到城区学校的徐开萍,还是扎根乡村学校23年的卢伟,都有深切感受,更有自己的思考。这次见面,两人也展开了一场关于乡村教育的讨论。
“这些年,乡村学校的变化真是很大!以石壕中学为例,新校区的硬件杠杠的!”徐开萍感叹。
“的确是哟,我们石壕中学搞信息化建设,不仅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还用上了智能班级管理系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量化评估,制作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对学生进行数字化、精准化管理。这条件,我觉得在全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卢伟自豪地说。
乡村教育要发展,不仅要硬件,还要软件——最核心的,是教师。其实,不论是走还是留,徐开萍和卢伟都在为乡村教育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现在还是经常往乡村跑,去选跆拳道的苗子。”在徐开萍看来,当地乡村娃常年在海拔高的山里跑,心肺功能普遍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她想给乡村娃另辟一条出路——他们中一些人家境不好,文化成绩不突出,也许跆拳道能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让他们闯出一片天地。
这种想法和卢伟不谋而合。原本就是石壕镇人的卢伟,一直坚守在石壕中学。他想做一些改善乡村教育的事情,对自己理想中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乡村教育有乡村教育的使命,并不是要一味追随城市学校的发展脚步,而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在卢伟看来,乡村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狭义上的“社会精英”,而应该在更大程度上真正回归教育本质——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他说:“也许乡村学校学生最后能进北大、清华的要少些,但对国家、社会来说,我可以培养出许许多多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对个人来说,我可以培养一个个幸福的人、懂得健康生活的人。”
卢伟的这番话,引起了徐开萍的强烈共鸣。她迫不及待地表示赞同:“我教的每一届学生,我都会对他们说,你或许无法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无法拥有很高的收入,但是一定要成为自立自强、品行端正的人。”
临走时,徐开萍意犹未尽地和卢伟约定,改天再约上几个老同事叙旧,还像当年共事时一样,“连坐下来吃饭时都在谈教学生的事情”。
“为啥大家喊卢伟‘老革命’?是因为他和很多乡村教师一样,一直坚守、乐于坚守在乡村教育这个阵地上。”回城区的路上,徐开萍向记者透露了这个小秘密。
新闻链接>>>
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实施“特岗计划”“三区人才支教计划”等,补充特岗教师、培养全科教师,为乡村教育不断注入新势能。
二是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对乡镇普通学校及村校(教学点)教师不设评审通过率,且目前正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办法,切实解决乡村教师职称晋升难题。
三是优化岗位设置,推动区县域内乡村学校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不低于同学段同类型城镇学校。
四是工资待遇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落实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新录(聘)用到乡村学校的高校毕业生高定薪级工资等政策。8.5万名乡村教师平均享受380元/月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
(记者 张亦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