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级生态岛”书写长江文明故事实证“从长江走向海洋”的交融历程
第005版: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海“世界级生态岛”书写长江文明故事
实证“从长江走向海洋”的交融历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世界级生态岛”书写长江文明故事

解放日报记者 茅冠隽

  崇明岛上,戏水的黑脸琵琶鹭。郭松 摄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6300多公里的长江、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长江经济带,处处有好风光。入海口处的崇明岛,更是其中一颗“风景这边独好”的绿色明珠。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引领下,长江沿线各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母亲河愈发生机盎然。“东海瀛洲”崇明,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借助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机遇,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筑牢长江门户生态屏障,让一江清水奔流入海。

  “微笑天使”背后的长江大保护

  “快看,是江猪!”4月7日上午9时23分,上海崇明的渔政执法船途经长江入海口庙港水闸南侧水域时,渔政执法队员的一句话,将大家的目光都汇集到了右侧江面上——那里,有几头江豚正跳动嬉戏。

  长江江豚,我国现存唯一淡水豚类,因其微微上扬的嘴巴像是一直挂着微笑,故被称为“微笑天使”。尽管长得喜庆,但江豚的命运却岌岌可危,数量极少,堪称“水中大熊猫”。

  不过,近年来在崇明附近水域,“微笑天使”时有出现。仅2022年,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监测团队就在东风西沙水域及青草沙水域累计监测到长江江豚15头次。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由于饵料资源增加、人类干扰减少,长江入海口的东风西沙水域及青草沙水域已成较为成熟的江豚栖息地。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00多头,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江豚是反映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从难觅踪迹到频频现身,这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鲜活缩影。

  “十年禁渔”始于2021年,但上海崇明的退捕禁捕工作早已展开。2018年,崇明区研究部署渔船退捕工作,2018年8月起停止办理长江渔船证书证件,179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长江水域生产,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域退捕。

  退捕之后,渔船、渔网怎么处置?渔民的生计问题怎么办?崇明对179艘长江捕捞渔船、7艘辅助渔船实行100%拆解,给渔民发放补贴;捕捞网具则100%回收销毁。早在2005年,崇明区就将涉水渔民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范围,解决了渔民保障问题。同时,渔民也可按照农民建房政策,由乡镇提供土地,集中解决住房。

  崇明全域退捕后,在长江入海口平静的水面之下,刀鱼、凤尾鱼、江豚、白虾们,也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可以静静休养生息。其中,刀鱼的故事最为典型。

  “江刀”,一种“江湖上充满传说”的鱼类,鲜美、高价、稀少,素来被人津津乐道。刀鱼年产量曾高达4000多吨,但到2019年刀鱼禁捕前夕,年产下降到不足百吨,一个渔村所有的船全体出动,捕捞3天,只能捞上来寥寥数条不到2两的小刀鱼。

  “十年禁渔”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此前,科研人员在长江入海口水域开展了一次鱼类监测,一网下去,竟捞上来18公斤刀鱼。

  春江水暖鸭先知。“禁渔”“治渔”的效果,那些往来于水面上的人们最先知晓。

  沈士林曾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担任执法大队大队长多年,专管渔政,以前经常要在滩涂上、芦苇丛中和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这两年开着渔政船出去巡航,经常能看到江豚,多的时候有四五头,以前很少见到!昔日稀客成今日常客,说明长江崇明段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理念之变带来环境之变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随着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长江沿线省市发展理念深刻嬗变。在崇明,人们逐渐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将不再成为一对直接矛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绝不只是口号,而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产业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产业发展。”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理念为引领,一个个美丽蜕变正在崇明竞相上演。

  崇明岛东部,陈家镇奚家港水闸桥附近,雄伟的环岛大堤一眼望不到头。堤坝之外,一片绿草丛生的滩涂颇为显眼。“这片绿色的滩涂,以前是灰色的:有厂房,有水泥筒仓,有砂石堆场,还有混凝土搅拌站。我们和其他部门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相关建筑公司清退,腾出了40多亩土地,让滩涂恢复了它本来的模样。”34岁的崇明法院法官贺宇红说。

  从崇明区竖新镇油桥村村委会出发一路往南,行不多时眼前忽然开阔,已抵达长江堤岸。极目远眺,茫茫滩涂一望无际,目力尽处可见孤帆远影,江风吹过甚是清爽。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竖新镇彻底清退取缔了该区域沿岸线1800多米滩涂内的非法养殖、违法建筑和灰物堆场,推动长江沿岸褪去烟尘,抖落灰土,恢复原貌。

  鸥鸟翔集的滩涂,只是崇明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崇明的生态有了全方位的变化。

  水,更清了。崇明河网密布,岛内大小河道有17000多条,千百年来,江河湖水滋润着万亩良田和岛上居民。近年来,崇明先后建成海塘165公里,启动建设水闸14座,整治骨干河道66公里,完成中小河道轮疏8000多条,实现碧水常清。

  地,更绿了。随着大面积“泼绿”工程的实施,崇明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有记录显示,2003年崇明森林覆盖率仅为16.8%,到如今已超过30%,占上海全市森林总面积的近1/3,是名副其实的“上海绿肺”。

  天,更蓝了。去年,崇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7%,是全市空气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崇明,大风车、光伏板代替了高高的烟囱,目前崇明全区用电量中,光伏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超过31%,这意味着崇明人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在崇明区横沙乡富民村的稻田中,27岁的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研究员李金敏俯身将一株水稻连根拔起,小心翼翼地将根须捋齐后装入自封袋。收集完备后,他带着水稻样本回到位于民东路188号的“横沙岛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在那里,水稻会被拆解,随后开展一系列关于水稻碳汇功能的测定实验。

  早在2021年3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就与崇明区政府签署了共建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将分别打造成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如今,一批先行先试的“碳路者”已开始在崇明扎实布局,做足准备抢占“双碳”新赛道。

  “世界级生态岛”与长江大保护不谋而合

  崇者,高也;明者,净也。万余里长江从唐古拉山脉浩浩荡荡奔流而下,注入东海前流速放缓,在太平洋西岸造就了崇明这方高出水面的净土。近年来,崇明正大力推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这一目标和长江大保护的宗旨不谋而合,二者有共同的指向:生态文明。

  绵延不绝的长江,以最古老和直观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发展要有可持续性,不能仅仅注重事后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更要注重源头发力、深层发力,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径。

  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事业,人们敢为人先、接续奋斗,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这全方位改变、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昔日捕鸟者,如今已成护鸟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鸟哨”传承人金伟国,能将一只小小的竹哨吹出60多种候鸟的叫声。他童年与鸟哨结缘,青年时以捕鸟为生,如今成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的鸟类管理员,吹鸟哨是为了协助保护区科研人员进行候鸟环志工作,为跟踪候鸟的迁徙路径提供帮助。

  昔日渔船“船老大”,如今在渔政执法船上工作。55岁的张红伟原来是一名长江渔民,2018年退出捕捞、渔船拆解后,凭着一身扎实的水文知识,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找到新工作,如今隔三差五就随着渔政执法船出去巡逻。

  昔日的“刀鱼王”,如今竟然开始“养鱼”了。彭海兵手下曾管理四五十条捕鱼船,最近几年不仅不再贩刀鱼,还参与了一个名叫“海洋牧场”的生态项目,致力于修复滩涂生态系统,常带着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出海观测江豚踪迹、记录相关数据,为保护江豚留下资料。

  生态好是好,能否吃得饱?10多年前,这是不少崇明人心中的疑惑,但如今发生在崇明的种种案例已经证明,好环境确实可以“当饭吃”。

  2021年5月21日,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上海崇明开幕,一朵“大地牡丹”在崇明岛中北部怒放。这是一场对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最新成果的全方位展示,也将助推“东海瀛洲”崇明在生态发展之路上迈出坚实一步,更是上海展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成果的绝好机遇。

  借助花博会的东风,崇明区大力发展以民宿经济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羊肉、清水蟹、老白酒等极具特色的地产农产品也进一步“出圈”,在更大范围内有了市场影响力。有统计数据显示,新零售企业中带有“崇明”标识的农产品,较其他产品“增值”平均可达20%——生态优势切实转化成了品牌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

  全球最大河口冲积岛崇明,本就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粒粒沙子经万里长江洗礼聚沙成岛;如果以长江作为“花茎”,崇明就是汲取了充足养分后绽放的一朵“鲜花”。如今,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一幅和谐相融的生态新画卷正在崇明徐徐铺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