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书侨正用镊子将花丝掐制成型。(受访者供图) |
|
新北盛玻璃制品厂的工艺师傅正在手工雕刻花纹。(受访者供图) |
|
邓纪会正在展示北碚静观腊梅插花技艺。记者 左黎韵 摄/视觉重庆 |
8月23日,位于北碚老城区的侨色工作室,渝派花丝镶嵌传承人左书侨比对着拓片上的图案,用镊子将一股股金丝掐制成花瓣纹样轮廓,通过焊接的方法将花丝定型,一朵山茶花的简单雏形便呈现眼前。
“这是我们为即将举办的2023年成渝非遗金器展专门打造的展品‘双城双花’,整个图形一部分是渝派花丝镶嵌技艺镶嵌重庆市花山茶花,另一部分则是已故四川银花丝传承人倪成玉制作的成都市花芙蓉花。”左书侨说。
北碚是我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众多非遗文化。据统计,北碚区共有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57名。
近年来,川渝两地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在平台共建、传承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让渝派花丝镶嵌、北玻刻花工艺、静观腊梅等一批北碚“老技艺”在川渝地区不断“出圈”,变身“新时尚”。
创新产品
渝派花丝镶嵌融合川派银花丝工艺
左书侨是北碚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渝派花丝镶嵌的传承人,在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下,他自幼便对花丝镶嵌有着浓厚的兴趣。2012年,他从西南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便在北碚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潜心钻研花丝镶嵌技术。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工艺水平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宫廷御用技艺。清朝末年,这种宫廷技艺流传到川渝地区,逐渐形成渝派花丝镶嵌和四川银花丝工艺两大派系。
“在进行花丝镶嵌时,要先将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抽成细丝,再运用垒叠、编织的技法,在器物摆件上錾出图案。因其工艺相当复杂,这一技艺被网友们称作老祖宗的‘皇家高定’。”左书侨说。
凭借高超的技艺,左书侨曾为京剧大师张火丁打造了一套“梨园”盔头,整套盔头服饰还随张火丁登上了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这几年,他又陆续与《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剧组合作,为剧中的皇后、妃嫔们定制头饰、首饰,精美绝伦的花丝镶嵌着实令人惊艳。
左书侨介绍,渝派花丝镶嵌以精致细腻著称,花丝窄而厚,立体感十足,这种技艺主要用于耳环、手镯、发簪等小物件制作,但在视觉冲击力和名气方面,却不及川派银花丝工艺打造的酒樽、器皿等大物件。
去年,北碚区以“碚齐绵巴”三省四地非遗联盟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进“双圈”活动,左书侨在一次研讨会上,结识了成都“老字号”天和银楼的工艺师傅。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将渝派花丝镶嵌与川派的银花丝工艺进行产品融合创新。
“两地花丝工艺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已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两派技艺融合起来并不容易。”左书侨坦言。
焊接是最大的难点。不同于渝派花丝镶嵌,川派银丝主要运用平填的技法,丝线宽且薄,镂空感更强,焊接时不容易找准平衡点。为此,他们从手稿设计开始,根据图形构造确定焊点的位置、数量,焊接时再根据受力情况填充焊药,既不能将花丝熔裂,又要保证焊痕平滑光整。“就像在黄金上刺绣,落错一针,就会影响整幅成品。”左书侨说。
左书侨还在祖传花丝镶嵌技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排丝、堆丝、螺旋丝等镶嵌技艺。去年,他们与天和银楼联手打造的首个仿汉唐工艺品唐代龙香薰炉面世,精美的雕花中既有渝派花丝镶嵌的精致细腻,又融合了川派银花丝的大气,出厂定价就高达上万元。
为了保护传承非遗技艺,近年来北碚区持续对接川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传承人搭建交流学习、技能提升的平台,重点围绕北碚花丝镶嵌、巴中皮影、绵阳羌族麻龙马灯等非遗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激发两地传承人融合互补、创新创造的新活力。
紧跟市场
北玻刻花工艺迎来新生
“嚓嚓嚓……”临近中午,北碚区新北盛玻璃制品厂(以下简称新北盛)仍不时传来有节奏的打磨声,车间内,十几名工人将一只只薄而透亮的高脚玻璃杯放在高速砂轮上轻盈转动,顷刻间,杯壁上便印刻出一簇簇竹叶,栩栩如生。
“这批酒杯是为四川剑南春一款高端白酒配套的。没想到时隔多年,北碚玻璃器皿厂(以下简称北玻厂)的老客户还能回来。”新北盛厂长孙正勇告诉记者,厂里所用的玻璃器皿刻花工艺,传承自原国营北玻厂。
始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玻厂,曾被喻为重庆轻工“五朵金花”之一,其独有的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90年代,剑南春是北玻厂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剑南春高端白酒的包装瓶几乎清一色都用到了北玻手工套色刻花工艺。
巅峰时期的北玻厂有多火?孙正勇告诉记者,那时北玻厂出品的一个花瓶就能抵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亲戚朋友结婚祝寿,要是能送一套北玻厂的套色刻花器皿,感觉倍有面子。不仅如此,由北玻厂创立的“荷花牌”玻璃制品还一度成为人民大会堂专用产品。
直到2013年,盛极一时的北玻厂因内部管理不善宣布破产。2018年,孙正勇将北玻厂遣散的员工重新召集起来,创办了新北盛玻璃制品厂。
然而,新北盛传承北玻厂的刻花工艺并不容易。孙正勇还记得,工厂投产第一年,他从年初到盛夏,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一家家拜访企业,最终只换来了几十万元的订单。“许多人不了解玻璃手工刻花这种工艺,相比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手工玻璃杯,多数客户更愿意购买成本低廉、样式相差无几的流水线产品。”孙正勇有些无奈。
“有市场,非遗文化才能传承。”北碚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要想让非遗文化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北碚区积极推动本地非遗资源融入川渝市场,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建设非遗工坊、中小微企业,打造独有的非遗特色品牌,实现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为了扩大非遗企业的影响力,北碚区文旅委还打造了“非遗之窗”平台,在“碚齐绵巴”三省四地31个博物馆、34个4A级景区、7所高校、5个商业街区建立了巴蜀非遗会客厅、非遗生活馆、非遗集市、非遗直播间等非遗展呈新场景,架起非遗企业对接市场的桥梁。
这些帮扶举措让北玻厂刻花工艺迎来新生。今年初,四川泸州一家玻璃容器生产厂家主动找到孙正勇,一口气签下了100多万元的订单。
孙正勇后来得知,原来,在一次川渝非遗交流活动中,剑南春得知新北盛传承了北玻工艺,便有了再度合作的念头,于是授意其配套厂商联系孙正勇,将酒类容器的刻花工艺外包给新北盛生产。随着这笔大单落定,北玻刻花工艺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去年,新北盛玻璃制品年销售额达700万元,不仅成为剑南春、五粮液等大型酒厂的配套供应商,其制作的高端玻璃套料产品还出口到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文旅融合
北碚静观腊梅“飘香”四川
盛夏的成都三圣乡,草木葱茏,绿油油的腊梅林蓬勃生长,掩映着古朴的农家小院。
“邓老师,腊梅插花怎么构图?”农家院坝里,几位村民围在一起,正饶有兴致地观看北碚静观腊梅插花技艺非遗传承人邓纪会的直播教学,并不时在评论区里互动留言。
距离北碚300多公里的成都三圣乡,算是四川盆地最早种植静观腊梅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静观村民瞅准成都市场,每年寒冬都会砍下腊梅花枝包车运往成都街头售卖。那时,成都以红梅种植为主,静观腊梅也就成了“稀罕货”,一卡车腊梅很快就能卖完。
看到静观腊梅愈发走俏,一些敢于“吃螃蟹”的成都花农开始向静观购买苗木,尝试种植腊梅。其中,三圣乡的静观腊梅规模最大、品质最好。
三圣乡发展静观腊梅,还有一段故事。第一批种植腊梅的三圣乡村民韦家贵告诉记者,四川盆地雨季容易积水,这样的地理条件本不适宜腊梅生长。第一批腊梅苗栽下后,很快出现烂根,大家倍受打击。这时,乡里请来北碚静观的土专家帮忙,大家从传承百年的静观腊梅种植技艺中总结提炼出了垒土栽培的新法子,通过起垄、覆土,在平地上形成高低差,解决了盆地雨季易积水的难题。
在北碚静观土专家的帮助下,三圣乡的腊梅花越种越好。每年深冬,腊梅花开满村寨,靠着销售鲜切花,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三圣乡与静观镇自此结下深厚的情谊。
2005年前后,三圣乡依托成片腊梅林,落地了一批文旅项目,其打造的“幸福梅林”“梅花三弄”“岁寒三友”等特色主题梅园,一时成了成都的网红“打卡点”。
2019年,三圣乡又启动整体提升工程,计划培育一批文创、民宿、花创企业,增强腊梅的互动性、体验感。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近年来三圣乡与北碚静观的交流也更为紧密。从去年起,两地联合开展了“巧手插花”主题活动,三圣乡多次邀请北碚静观腊梅插花技艺非遗传承人邓纪会传授插花技艺。取材、配花、修枝、插作……在邓纪会手中,简单的腊梅枝条,变成一件件清新灵动的艺术品,引得村民啧啧称奇。大家不仅将学到的手艺融入民宿农家乐的装潢布置中,一些村民还办起了手工坊,邀请游客一起体验腊梅插花的乐趣。
从种花、赏花到插花、咏花,“远嫁”四川的静观腊梅逐渐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新名片。今年春节期间,成都三圣乡共接待游客4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78.85万元。
“近年来,我们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川渝两地的自然人文优势,持续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创融合发展。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展会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川渝两地的旅游供给,也让古老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北碚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将联动四川共同培育一批非遗保护示范项目,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契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推动成渝地区非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升非遗文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