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动手搭建“三箱式”堆肥箱 |
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近年我市各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措施中,重庆高新区的“愈园”项目独具特色,“愈园”中的堆肥与培土项目创新将“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的理念融入艺术教学与公众实践,把校内闲置空间转化为社区堆肥与食物花园的社群生态艺术项目,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生活模式,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的一抹亮色。
20余吨厨余垃圾转化为堆肥土
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学生食堂附近,有一处名为“愈园”的小花园。每天,职工将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运往“愈园”堆肥,与干树叶按照1:1至1:2的比例进行层层堆叠,由学生定时翻堆、测温,让时间令其变废为宝,就地转化为肥沃的堆肥土。
“我们尝试以‘无废’的理念,寻找生态与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把垃圾场变成花园。”据川美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愈园”发起者靳立鹏介绍。
“愈园”由靳立鹏与学生、教职工等共同创作,打造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大部分来自废木料等校内产生的建筑垃圾,重在生态循环与共建共享。这是生态艺术理念与城市绿色发展的一次碰撞,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在高校的一次教学实践探索。
自2021年9月项目启动至今,通过构建堆肥空间、开展特色活动、发动公众力量等方式,吸引众多师生和周边居民参与其中,目前,“愈园”已将20余吨厨余垃圾转化为堆肥土。
以点带面推广“愈园”项目
“愈园”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据了解,该项目近期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合作,在深圳4大公园开办了以“堆肥与生态艺术”为主题的志愿者培训工坊。
“‘愈园’从学校教育出发,以实际行动辐射不同领域,其经验对居民小区、学校及乡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是持续推动垃圾分类的一项特色举措。”重庆高新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重庆高新区将整合本地资源,从不同行业中培养优秀的垃圾分类宣讲员组成宣讲队伍,并邀请“愈园”项目的师生加入其中,联动周边社区,面向居民开展主题宣讲、互动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愈园”走出校园,把有益经验推广到更多领域,呼吁公众亲身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携手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愈园”项目是创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近年来,为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和文明素质提升,重庆高新区一直致力于不断创新深化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持续奏响垃圾分类绿色旋律。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在重庆高新区,不仅有“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老杨群工”志愿服务队伍时常走进小区、企业、学校,面对面地教居民如何正确分类;还有以“与病魔抗争,用余生服务社区”的志愿者杨秀兴为代表的一大批“桶边指导员”“入户宣传员”时刻活跃在社区、楼栋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线;更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青春使命,以亲身行动带动了不少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同时,重庆高新区还多点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在全区营造起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当前已实体建设科普宣教中心2处、主题类公园2处、垃圾分类服务站3处,其中香炉山街道和石板镇的垃圾分类主题类公园、师大苑小区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等,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最大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也将于下半年在曾家镇开工建设。
据了解,为进一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扩大垃圾分类影响力,重庆高新区城市管理局于近期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大赛,包含个人赛、家庭赛、团队赛3类赛项。全区共107个家庭、114组团队报名参赛,通过镇街预选赛和区级决赛的层层选拨、限时答题和技能对决的激烈角逐,最终分别决出1组家庭、1组团队代表重庆高新区参加市赛,以此鼓励居民以赛修身、以身促行,在生态文明中共融共建,共享和谐生态家园。
詹米璐 严梦莎 图片由重庆高新区城市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