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典范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呈现原汁原味的重庆“母城”记忆
第010版:双城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典范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呈现原汁原味的重庆“母城”记忆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走川渝古镇 找寻巴蜀韵味⑥
行重庆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呈现原汁原味的重庆“母城”记忆

本报记者 白麟 申晓佳

  夜色中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五一”黄金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游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7月15日早上不到10点钟,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已是人头涌动。

  各处的老墙、堡坎,某株黄葛树下,或是一些造型别致的店面门口,都有许多人在排队拍照留念。山城记忆馆、大隧道遗址、较场览胜、佛崖夕照、黄葛挂月、轿铺风云、花街鸟语等景点,更是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打卡。

  “十八梯的美景似乎永远都看不完。”旅行和摄影爱好者丁爽,站在一处造型别致的院落门口一顿猛拍,“我尤其喜欢那种融合了山城气息和近现代元素的建筑风格。”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八梯的特殊,不仅在于建筑风格,也因为景观高差强烈,内部空间曲折,这是其他传统风貌区见不到的。

  记者踩着老梯坎一路向上,走到尽头时,眼前豁然开朗,看着上半城的高楼林立、车流如织,感觉刚才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

  时光隧道里,有最原汁原味的重庆“母城”记忆。

  回望过去

  老城繁盛的商业居住区

  最早的十八梯,大致可以推考到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重庆”自南宋得名后,于城内修筑石梯官道连通上下,活络交通,后来发展到“百商云聚,一应所需,自较场口至响水桥下,无有一物不可买卖也”。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重庆再次扩城筑墙,在渝中半岛设置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其中就有“储奇”“金紫”“凤凰”“南纪”四座城门环绕十八梯而建。

  这时,十八梯一带已经矗立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总镇官署和守备军营,北抵较场口至凯旋路山脊,南端延伸到下半城主干道,西抵大巷子、花街子,东出玉带街(今凯旋路),如今的复旦中学大门,就是守备军营的后营门。

  到了清末开埠时期,长江航运开始兴盛发达,十八梯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它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随着响水桥、下回水沟等市政基础配套的建成完善,善果巷、月台坝、花街子等城市街道相继形成规模,酒肆茶楼、织布纱坊、医馆药房、私塾学堂、百货商店、五金农具等各种商号行口林立。摆摊的、抬轿的、卖艺的……贩夫走卒集聚于此,堪称重庆城里繁盛的商业居住区。

  “十八梯保存了山城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标记,蕴含着深厚的巴渝传统文化底蕴。”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钟波介绍,作为老重庆上下半城步行交通的枢纽,十八梯如今亦是城市遗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展现了“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与空间特色,堪称山地城市传统建筑技艺的博物馆。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方钱江表示,十八梯是反映重庆近现代市井生活的活化石,承载着浓厚的城市集体记忆。十八梯的保护和规划,也承担着“回望过去”的重要历史使命。

  需要回望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景观风貌,还有蕴含在历史文脉中的那份重庆人独有的精神内涵。

  似曾相识

  一份特殊的历史情结

  在十八梯的街巷中探幽览胜,梯步两旁木构穿斗吊脚楼、青瓦顶,明清与欧式风格糅杂的特色构筑,竹编墙、白灰墙、条石墙与“干打垒”的混搭风格……历史、当代、未来的十八梯交织在一起,让人领略到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奇的感觉。

  “从收到的反馈来看,社会各界对十八梯保护和利用规划的效果整体是满意的。”十八梯运营方负责人表示,十八梯大体还原了在人们记忆中留存最深的那些景观元素,也贴近了本地市民对十八梯的那份历史情感。

  赵华明几乎每周都会来十八梯逛一逛,这里有他最惦念的东西——三棵高大的黄葛树。

  赵华明14岁起就住在十八梯月台坝,他的母亲特别喜欢树和花。很多年前,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他花了一整天从南山挖了三棵小黄葛树苗回来,在家门口种下。

  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的三棵树,为邻居和行人带来荫凉,也成为老街的一道风景。

  “每个曾经生活在十八梯,或者关心十八梯的人,对这里都有一份特殊的情结。”时任十八梯改造指挥部指挥长戴伶表示,为了守护这份情结,不但那些老树基本都保留了下来,连梯坎上的凹凼都跟以前一模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已经变了——比如那些外观显得更加精致的吊脚楼。此外,法国领事馆等历史建筑,如今也得以复原。

  清华大学遗产领域技术管理机构副理事长林霄认为,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体现了十八梯在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融合上的探索。

  这个探索的过程,长达十几年。

  涅槃重生

  历史与现在的重新融合

  2009年,渝中区政府将十八梯改造纳入计划。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十八梯未来的传统风貌保护利用规划也同步展开。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个进程之所以这么久,一方面是因为规划执行的不可逆,必然要求制订时慎之又慎。在过去的十年,国内传统风貌规划设计理念,本身也经历着较大变化,“慢工出细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理念。

  另一方面,历史原因导致十八梯社会构成复杂,空间改造诉求指向性模糊,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社会各界关注度也很高。这都增加了规划落地的难度。

  “如果仅仅是恢复过去几十年的川东民居、吊脚楼的原样风貌,其实不难,只需要按照老照片和过去记载的样式,原材料、原样复建就可以。”林霄表示,但这样必然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过去的建筑时间一长就会漏雨,也没有安放空调的位置,现在不可能主动去呈现这种“特点”。关键在于,如何去实现历史与现在的融合,这也是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介绍,十八梯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81棵大树、古树,“七街六巷”13条传统街巷以及老梯坎、老堡坎、老防空洞等资源。光是梳理、论证这些资源,就花费了大量时间。

  2015年5月,重庆市政府将十八梯公布为传统风貌区。2018年9月,市政府批准《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方案审批过程中,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渝中区政府等对方案反复比对、斟酌,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召开咨询会,听取意见建议,并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确保项目方案获得各界认可。

  为保障十八梯风貌区项目品质,政府还在风貌区周边实施了市政道路、轨道交通、环境整治、景观提升等等一大批配套工程,大幅提升了项目的通达性和周边环境。

  十八梯运营管理方负责人表示,在规划引领下,十八梯以“老重庆”文化为脉络,以“真山城”建筑为基础,以“新生活”业态为引擎,着重展现了巴渝传统风貌,并挖掘活化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商旅城融合发展。

  立足千年历史文化,十八梯未来将强化城市记忆“老底片”属性,打造“一步一景”,并提升自身特色和游玩目的性、趣味性,留存那份原汁原味的重庆“母城”记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