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考古的故事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美丽之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考古的故事
筑牢生态屏障 打造美丽之地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3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上接1版)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语含深情。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若无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手铲释天书”的接力传承,若无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甘坐冷板凳”的悉心呵护,何来文明瑰宝呈现于世、传于后人。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方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绵延不绝。

  此次,总书记乘坐高铁入川。过中原、进关中,穿秦岭、越巴山,列车风驰电掣的路线,大致就是沿着古蜀道的走向。

  25日下午,考察第一站,总书记来到位于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

  这段古蜀道,之所以有如此诗意的名字,正是由于“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奇观——长达300余里的古道两旁,竟植有古柏12000余株。

  沿着古道,凝望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古柏,令人不禁遥想秦关汉月、唐风宋韵,回味那些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和朗朗上口的诗句名篇。

  古道和古柏,相伴而存;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辉。

  置身其中,总会好奇:这些古柏究竟何人所植?

  来自西华师范大学的蔡东洲教授,对此颇有研究。他向总书记介绍,千百年时光,从“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树交印”制度到如今的“官员离任交接”“林长制”“树长制”……代代种、时时护、人人护,“这是前人留下的财富,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古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翠云廊不是一天植成的,靠的是时间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总书记十分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这样的情景,如此熟悉,又意味深长。

  犹记得2016年5月,小兴安岭深处,黑龙江伊春市的林场里,仰望一棵擎天红松,总书记感叹“这就是时间感呐!”

  犹记得2021年4月,在湘江之畔的广西毛竹山村,驻足于一棵800多年的酸枣树前,看了又看:“我是对这些树龄很长的树,都有敬畏之心。”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这其中蕴藏着“何以中国”的深厚智慧。

  古道蜿蜒,劈山开路、伸向远方。古柏参天,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往事越千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嗟叹,早已成为历史。

  今天,中国西部的版图上,绿水青山间,道路纵横。古蜀道之畔,西成高铁、京昆高速等“超级蜀道”重塑时空,42条进出川大通道,通达四方。

  新时代的道路传奇,还在延续。

  沿着这条路眺望,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如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