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大任务
经过直辖二十六年多的快速发展,重庆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上看,重庆依然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是基于我市社会主要矛盾和城乡融合发展形势深刻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谋划和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举措。一是有利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大力度拓展内需空间,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城与乡互动融合方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打通市内市外循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释放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有利于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城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重庆发展阶段性特征看,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打破城乡协同发展壁垒,加快补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短板,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山区库区现代化、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形成城乡共荣、工农互促的城乡关系新格局,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以及制度融合。三是有利于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可推广复制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城乡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城乡关系加速向协调融合方向发展。重庆城乡关系演变和城乡政策演进,既带有全国共性特征,也具有鲜明的地方个性特色。
当前重庆已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阶段
直辖以来,重庆先后经历了城乡二元分割、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起步阶段,新时代城乡关系系统重塑、深刻变化,进入了瓶颈突破、双向互动、全面协同、加速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从空间融合看,由原来以城带乡单向度作用向区域重大战略与城乡协调发展协同转变。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西部陆海新通道功能增强、重庆都市圈发展带动,重庆内外联动大局、区域城乡格局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有了新拓展,从过去自我循环、单一的以城带乡格局转变为内外联动、多元的城乡融合,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协同联动机制更加紧密,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重塑、系统优化的特征。从产业融合看,由以工带农、业态单一向工农互促、多业态有机融合转变。通过实施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举措,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乡村传统农业结构失衡局面得到明显缓解。随着城乡要素更为平等自由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加速渗透和应用,城乡产业边界将更为模糊,城乡产业生产经营体系随之将发生改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实现协同发展。从要素融合看,由城市对资源要素单向虹吸向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转变。近年来,重庆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三变”改革、宅基地制度、“地票”制度、户籍制度等重大改革,既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又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城乡资源要素活力被充分激发、流通渠道变得更为顺通。虽然农村资源要素已经由向城市“绝对集中”转变为城乡双向互动阶段,但在资金、技术等领域依然还存在诸多深层次制度性难点,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市场内生动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重庆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重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着眼于统筹和融合,找准抓手和突破口,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以统筹区域城乡建设布局为引领,着力发挥不同区域助推融合的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都市圈、区县城和乡村整体谋划、一体规划。统筹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持续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渝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示范。推动交通、产业等一体化规划布局,构建“一区”与“两群”1小时交通圈,“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以区县和重点城镇为切入口打造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支点。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合理布局各类乡村功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和村容村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乡村建设中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和做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三清一改”,改造提升农村房屋、闲置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推动公共服务扩面提质,深化医共体医联体、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完善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线上政务服务,赋予进城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以及配套集体土地权利退出机制等方式促进进城农民工高质量市民化。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为导向,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基础设施与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以及乡情乡愁融为一体。
以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为重点,着力挖掘乡村产业价值促进业态融合。优化城乡产业园区布局,借鉴浙江经验探索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招引国际一线农业品牌企业、一流农业高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渝西地区粮油生产基地和川中“天府粮仓”示范区优势,加快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乡村生态资源增值手段,加快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通过碳排放交易、打造森林公园等推动生态产品增值、生态资源“变现”。
以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为关键,着力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找准农村改革的卡点堵点,全面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同地同权、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解决交易难、抵押难、处置难、退出难、分配难等问题。探索“飞地”合作模式,鼓励多村联合、整合资源资金,拓展跨市域增减挂钩土地交易的制度路径。完善农村新型信用合作体系,创新农村资产股权借贷、承包经营权与农房抵押贷款等形式,促进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
以数字化变革整体性赋能为契机,着力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推动农村电信网络、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建设和升级,健全5G、物联网、数字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整体架构,加快建设乡村“数字大脑”,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强镇建设,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打造农资监管、涉农补贴、农技咨询、农产品流通等助农服务应用,赋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以全域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变革和方式重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着力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精准监测,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搭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平台,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新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农地、农房、农园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或资产托管服务,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推进以工代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宅基地有偿退出、土地流转等政策,努力让农民过上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现代生活。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