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农特产品上演“兄弟连”
第009版:双城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川渝农特产品上演“兄弟连”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渝农特产品上演“兄弟连”

本报记者 左黎韵

  位于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的青菜头种植基地,是涪陵榨菜原料的重要产地之一。(涪陵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重庆檬泰科技生产车间。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荣昌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大屏幕实时更新生猪市场各项数据。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今年端午节后首个交易日,生猪期货盘面跳空,这直接带崩了周末生猪现货价格的走势,价格跌破14元/公斤。“短短半个月,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7月10日,荣昌树德养殖场负责人陈啓元告诉记者,节前他就察觉到猪价下行的趋势,提前减少了生猪出栏量,“尽管7月猪价仍缺乏趋势上涨的预期,但我的损失应该不会太大。”

  指导陈啓元做出判断的,是荣昌建立起来的生猪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川渝乃至全国的生猪数据资源,通过模型分析,形成多项关联产业发展的指数走势,为产销两端提供决策依据。

  川渝两地物产丰富,又各具特色。近年来,两地均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开发潜力大的“土字号”、“乡字号”农特产品。四川有享誉全国的川猪、川菜、川果、川茶等;重庆则构建起以柑橘、榨菜、柠檬、现代畜牧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川渝农特产品呈现出怎样的合作趋势?从相互竞争到抱团“出圈”,川渝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农特产品“圈内”流动愈发频繁便捷

  “才下枝头 就上舌头”,最近,位于成都春熙路的一家水果店挂出了这样的广告语,背景图是一簇簇缀满枝头的巫山脆李。“这些是今天一早才从树上摘下来的重庆巫山脆李,果皮上还挂着白霜,巴适得很,30块钱一斤……”店员热情地向顾客推介。

  巫山到成都跨越600多公里,且巫山处于大巴山腹地,销往成都的巫山脆李如何做到朝发夕至?

  “脆李保鲜期只有四五天,过去山里交通跟不上,走长途运输的果子,品相和味道都会变差。所以,经销商只敢在本地及周边区县销售脆李,每斤不过四五块钱。”巫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脆李卖得更远,巫山启动了脆李航班,率先开通了全货运航线,利用中国邮政的物流网络,为脆李在成渝及其他省市间的流通搭建起一站式空中枢纽平台。

  巫山机场相关负责人说,清晨刚采摘的脆李迅速运抵机场登上航班,成都及周边城市基本都可实现朝发夕至。

  上个月新一季脆李航班启动前,重庆机场集团就与四川方面多次协商,设立了绿色收运通道及专属保障区,包括实行优先留仓、优先过磅、优先安检等,保证脆李航班“机到即办,高效通关”。

  “不仅仅是巫山脆李,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农特产品在两地市场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便捷。”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在产销循环方面,双方在统一市场准入、统一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搭建了产业链、供应链平台,着力破解农产品产地和销地之间存在的空间距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帮助川渝优质特色农产品打破地域藩篱。

  目前,川渝两地已组织62家一级批发市场和重点骨干农批市场,成立了川渝农批市场联盟,搭建起川渝两地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批市场合作交流平台,围绕信息互通、保供协作、供应链体系建设等加大合作力度,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模式的川渝方案。

  品牌建设方面,两地持续举办“川渝好物进双城”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唱响了一批川渝“土货”品牌。去年重庆就组织了上百家授权企业代表,将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摆进了四川农博会、中国农交会等会展现场,向客商展示重庆优质农特产品的魅力。

  抱团“出圈”成川渝两地共识

  “川渝两地不沿边、不靠海,川渝农特产品要做大做强,仅靠共建双圈市场还不够。这也是两地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的感受。”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协同发展”是关键词,两地必须加大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力度,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中。

  以生猪产业为例。

  “像我们这样的生猪养殖散户,一旦无法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会盲目决策导致亏损。”陈啓元从事生猪养殖30年了,“一年挣,一年赔,一年平”——和许多散户一样,他常常陷入这样的周期怪圈。

  陈啓元坦言,生猪行情看涨时,养殖户们就会争着扩大母猪的养殖规模,母猪一年半才能产崽,再养育肥猪,半年又过去了,“等到这一批肥猪出栏时,猪价往往就到了下跌的时候。”

  早在2019年,荣昌区便搭建了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将川渝两地的生猪数据整合起来,为养殖户安排生产提供参考。

  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师谢泽峰说,运行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不少部门上传的数据都是陈旧的。没有时效的数据也就失去了价值,无法分析预判行情走势,就不能真正为产业服务。

  怎么办?首先就是打破信息壁垒。随着川渝交流合作的深入,大数据中心从两地农业农村部门获得大量基础数据,并在川渝各大养殖企业、屠宰企业、农贸市场等设置了30余个数据采集点,建立起10余个分中心(市场),实现了生猪全产业链的数据搜集。

  “我们用这些数据绘制了‘川渝生猪产业·能繁母猪存栏指数’,以母猪存栏量预测当年的生猪出栏量。这样一来,就能将生猪产能的预测时间提前半年,扭转了以往每月一报一统计的信息滞后。”谢泽峰说。

  受非洲猪瘟影响,2021年全国出栏肥猪平均价格一路下降,最大跌幅接近70%,大量养殖户亏损。生猪大数据中心根据指数走势,成功预测到这一风险并发出预警,提醒养殖户有序安排生猪出栏、减少存栏量。仅在荣昌本地,这一举措就让每头出栏生猪的平均亏损降低了200多元。

  抱团发展,实现共赢——企业和市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一位长期对接川渝市场的农产品经销商透露,在川渝各自举办的展销会上,各区县在推销时都会打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不自觉地处于竞争状态,“可一旦到了全国市场,大家又都冠以‘川渝特产’的称号,抱团闯市场。”

  重庆涪陵是“榨菜之乡”,而四川眉山是“泡菜之乡”,两地都暗自较着劲。但是,在“浙式榨菜”、“北方泡菜”、“韩国泡菜”等国内外单品的冲击下,今年6月,涪陵与眉山签订了泡(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合作研发,整体提升品牌形象。

  “川渝两地气候相近、地理相连,农业领域不可避免存在市场竞争,但更多的应该是合作共赢。”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立足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两地共同建设了以优质高产高效粮油、生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以及鲜食加工兼备的特色蔬菜为主的三大保供产业带,以一批合作平台、合作项目为载体,打通生产要素横向、纵向通道,形成了上下游分工协同的“链式集成”。

  比如,在四川省遂宁市,占地2万余亩的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船山基地里,一半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都来自重庆市潼南区。基地规划了智慧蔬菜大棚、蔬菜冷藏库、尾菜处理中心、蔬菜生鲜加工配送等功能区,建立起集生产、加工、保鲜于一体的蔬菜全产业链集群,每年可向川渝及周边地区输送10万余吨新鲜蔬菜,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标准、监管、通道,合作面临三道坎

  前不久,送走装着柠檬冻干片的货车后,潼南檬泰科技生产部负责人陈学哲向重庆日报记者介绍:“安岳的鲜柠檬运到我们这里,加工成柠檬冻干片,打上檬泰科技的标签,再销往全国各地。”

  安岳和潼南都是我国柠檬的主产区,柠檬总产量占全国九成以上。去年,两地联合成立了中国柠檬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并发布《中国柠檬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宣言》。

  作为首批入盟的企业,位于安岳的四川华通柠檬有限公司率先尝到了甜头。过去,因为缺乏技术,他们种植的柠檬以鲜销为主,附加值低。联盟成立后,他们的柠檬鲜果运送至潼南檬泰科技,依托檬泰科技自主研发的“六分离”技术,加工成柠檬干、柠檬片、柠檬茶等数十种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华通柠檬的年产值也跟着翻了一番。

  “川渝的生猪、茶叶、水果、蔬菜等,在全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尽管抱团出圈已成为两地共识,但要真正实现合作共赢,除了观念上达成一致,还面临着标准、监管、流通渠道等多重问题。”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四川青菜头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产量达100万吨,但每年运往重庆作为涪陵榨菜优质原料加工的青菜头不足10万吨,大部分都外销到浙江、湖南等地。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种植标准难统一。”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涪陵把区内1700余户加工户、197家榨菜股份合作社、41家榨菜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涪陵榨菜产业联合体,制定了青菜头种、管、收储系列指导标准,大面积推广涪优928、渝早100等双低青菜头新品种,实现涪陵榨菜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但在四川,这样的模式还没有广泛推广,一些地区以种植当地的老品种为主,种出的青菜头更适宜鲜销。”

  川渝农产品要抱团“出圈”,也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最担心的就是大家打着川渝的名号抱团,可到了外地市场,又是互相杀价。”华通柠檬副总经理汪陈说,目前,安岳、潼南、大足三地农业部门已建立起协调机制,将联合共建100万亩“柠檬金三角”,这就需要三地政府加强对柠檬品质、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等方面的监管,才能使三方都受益。

  川渝地处丘陵山区,农特产品要走出去,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还必须打通外向通道。

  四川方面,今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已率先联动浙江宁波,启动了“两地仓”建设,分别在凉山州11个县和宁波建成集农特产品集散、产品追溯、物流跟踪、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仓储基地和数据平台。如今,产自大凉山的盐源苹果、雷波脐橙、荞麦面条等农特产品不再需要到成都集散,就可直接进入宁波市场,实现产销“两地仓”的集采、集储、集配功能,打通了农产品双向流通的“快车道”。

  重庆则进一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通道沿线省市建立起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依托“通道+物流+经贸+产业”,促进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今年6月,铜梁萝卜首次实现鲜销越南,首批出口的25吨铜梁萝卜一路向南,经云南河口口岸抵达越南,填补了每年11月前越南本地蔬菜供应的空档期。

  “其实,两地可以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前不久举行的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也指出,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携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与四川方面探索共建综合运营平台,打破公路、水路、铁路等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壁垒,健全覆盖农产品集货、分拣、包装、储藏、配货和销售的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以全域模式助推农产品上行,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产业带升级。

  数读2022年川渝两地>>>

  ■粮食播种面积12766万亩,总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在全国占比7%

  ■油菜籽总产量408.8万吨,占全国的26.3%,排名全国第一

  ■生猪出栏量8452.8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量12.1%,排名全国第一

  ■蔬菜产量7461.7万吨,占全国的9.6%

  ■茶叶产量44万吨,占全国的13.1%

  ■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柑橘种质资源位居全国第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