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是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以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第011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数字化转型是重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以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
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杨亚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更为显著。当前,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队伍总量和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人才类型、层次、规模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因此,职业教育要顺应新业态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培训,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适应性。

  紧扣新业态,推动职教专业设置和乡村产业需求相互对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和综合性工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乡村产业需求要相互对接,持续输出符合新业态发展的新农人。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设定与产业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融入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农业信息化、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等内容,定制本土化、适农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开设适合乡村振兴新业态的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规划建设、民宿运营、直播电商等专业和课程。针对乡村振兴中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充分做好分类教学,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建设实践教育平台,打造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适当增加校外实践实习比重,打造“校内课程+社会课程”“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的教学新模式,增强涉农专业实践操作性,帮助学生获得就业的基本经验,培养一批农技推广、全域旅游、直播电商、农村供应链等新业态人才。

  探索新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优势和乡村振兴发展相得益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反哺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要探索新的路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能落地的科技成果。探索构建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把职业院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生产、市场竞争优势。探索建立乡村学院、基地示范园等实景化课堂,把培训放在田野里,既要在“教室里种田”,通过“在干中学”培养更多“乡土专家”“农田秀才”“新农创客”,又要“乡村里上课”,通过“在学中干”让新农人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教育力量,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优势和乡村振兴发展相得益彰。

  培育新农人,推动职教育人育德和乡村乡风情怀相互促进。职业教育既注重“富口袋”的技能培养,又注重“富脑袋”的观念提升。职业教育在育人育德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情怀的教育,通过“课程融入、文化熏陶、榜样示范、实践养成”四位一体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认同、乡土认同,培养其参与乡村振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树立良好的从农信念。要深入了解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方向、新趋势,前瞻性研究未来乡村振兴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锚定创新型现代乡村振兴人才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合一”培养思路,分层分类制定与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强农兴农、知农爱农”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相向而行。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大力培植职业院校的学生返回乡村、服务乡村和建设乡村的乡土情怀,将乡村优秀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培育过程,树立乡土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营造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向农而行”新风尚。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