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的文化使命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的文化使命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发言摘登

  6月19日,我市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文化强市建设方向,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的文化使命。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西南大学等专家作了辅导,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有关部门、区县交流发言。现按发言顺序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1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副主任 王震中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并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高屋建瓴,既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提炼,亦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彩虹。这要求我们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守正创新、破浪前行,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守正创新,守正是坚守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抛弃其糟粕部分;创新每每和与时俱进联系在一起。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传统文化的变化,有两种机制:一是传统文化每每随着自身所在的社会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二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补充新鲜血液、焕发新活力。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特别需要融入科学文化的。这是因为从时代性上讲,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近代以来,历史的火车头是由工业文明驱动牵引的,特别是当代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把它称为“新科技文明”。所以,当代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也就是说,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按照惯性只是固守传统文化向前行,而需要科学文化的加入。

  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来推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一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有的价值体系中加入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价值观;二要把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三要把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四要在大学教材和教学中,以紧追科技前沿的要求经常更新或引进优质教材,传授新科技文明最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适应新科技文明的社会需求。只有将科学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新科技文明知识体系融合到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使之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共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学斌

  擘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意蕴深邃、立意高远、古今贯通、气象宏阔,清晰指明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与使命,精准提炼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义所在,并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极其重要的新命题。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必将成为未来理论界、学术界长期着力攻关的重大课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次提出。之后,党中央对这一命题高度重视。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目标,那么“新的文化使命”则是笃行这一愿景的内在信念。二者是内外协调、交融一体的关系。二是习近平总书记解答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课题。五个突出特性的提炼,彰显了百年大党高度的文明意识与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认知自身、解释自身且定义自身的能力。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务必要清楚它们彼此间不是平面区隔的关系,而是立体有机的特质网络。它们相辅相成,实为一体,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深厚基础。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对“第二个结合”核心要义的破题。仔细体悟座谈会讲话中对“第二个结合”五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其内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关联。“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预示着结合主体的对等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意味着结合结果的有机性;“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明了结合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揭示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必然性;“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进一步确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于强国复兴的决定性。这也要求我们今后必须竭力深化对“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主题的探讨与研究。

  3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蓝勇

  文化自信需要从乡土历史文化中去认真提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重庆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自信的文化要素,但以往我们对这些文化要素的特征缺乏系统总结,对这些文化的历史地位缺乏全面认知,亟须进行归纳总结。

  重庆巫巴山地是中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生地之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重庆所处的川江流域在传统时代可谓世界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同时又是河道最复杂、风险最大的地区,这两种因素的叠加奠定其在世界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因其自然条件孕育出的川江交通文化,如类型繁多的平底船型、较早的水密舱技术、丰富的川江号子、规模庞大的拉纤盘滩程序、特殊的高崖梯级码头、特殊的航行技术体系、丰富的航行专门文献、特色的川江地名等等,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也是首屈一指。

  近代重庆开埠后,重庆地区在中国西部最早系统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这也为重庆文化注入了开放、兼容的元素,使得重庆地区的人民内在蕴藏一种敢为天下先与兼容并蓄的特质,也让重庆地区开埠、陪都、直辖显现的历史地位和开放格局一脉相承。现在,我们将红岩精神的特质表述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而红岩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重庆本土传统文化的英雄特质、近代开放兼容情怀的有机结合。

  以往中国的文化自信多来自我国宏大的主体历史叙事,但我国厚重的乡土历史也应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因此,各省区市从本土文化中发现、提炼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文化因素就相当必要。纵观几千年的重庆历史,我们发现,特殊的大河上游文明、承载几千年历史的大峡谷文明、独特的水上交通文化、中国西部最早的开放前沿、抗战大后方历史以及红岩精神等都是重庆文化中需要加强研究、开发的文化要素。可以说,在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中提升文化自信,既是我们增强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4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

  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文旅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抓好学习贯彻,关键在落地见效。我们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实重点工作,扎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文旅新作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重庆力量。

  一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出台《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加快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二是繁荣振兴文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创作一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三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立足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壮大文旅产业,实施文化和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四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深入开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五是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传播,推进重庆国际文旅之窗建设,争取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户重庆,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办好“渝见不同”“重庆文化旅游周”等品牌活动,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5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彰显了强烈的历史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深沉的文化担当,是一篇闪耀真理光芒、充盈文化气韵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进一步做深宣传阐释。经过反复论证研究,重报集团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改革的初步方案,坚持文化引领、强化文化报道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发挥集团媒体思想周刊、重庆瞭望、理响青年、两江潮副刊、共赏百本好书等特色栏目优势,增设文化周刊,加强主题策划,创新报道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我市在加强文化传承、建设文化强市方面的进展成效。二是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我们将紧抓参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战略的契机,用好iChongqing网站以及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和陆海财经英文客户端等海外全媒体矩阵,围绕重庆文化传承,努力策划生产一批现象级、爆款类、聚口碑的国际传播精品佳作,生动讲好精彩中国故事的重庆实践。加强与云南、海南、广西等地国际传播机构的联动,通过多平台推送宣传,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提升重庆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做优文化服务。聚焦传媒主业,围绕“文化+”做足文章,运营好重庆对外文化贸易(总部)基地,促进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创产业融合,提升重庆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围绕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立成渝双城文旅传播联盟,做强中国西部文旅产业发展峰会、巴蜀青年艺术节、成渝双城旅游形象推广大使选拔赛等文旅推广活动。持续办好文博会,提升巴渝文化的美誉度、辨识度。

  6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

  发挥广电优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围绕市委要求,结合集团实际,持续做优做强宣传报道,创新文艺精品内容,在高水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中展现主流媒体担当。

  打造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栏目。一是《重庆新闻联播》计划从7月起,推出系列主题报道《思路之光》,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二是重庆卫视将全新打造反映重庆文化传承发展的专题短视频《渝见》系列,探寻重庆文化根脉,展示重庆文化特色,反映重庆文化创新。三是重庆卫视联动新华社《声在中国》,围绕“声音、时代、人生”三大主线跨界融合叙事,推出融媒体节目《声在重庆》。四是重庆卫视纪录片栏目《中国故事》将深度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引进一批、创作一批、征集一批等方式展播精品文化纪录片。五是重庆广播从7月开始陆续推出融媒体文化访谈节目《重庆文化百人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人性之美、思想之光。六是第1眼新闻拟推出全媒体系列节目《重庆老房子》,讲述具有代表性的重庆文化地标的老故事、新风景,彰显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作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剧、专题片。抓好重点影视剧项目生产创作,做好《开山人》《战斗在山城》等电影的创作、公映,做好《冬与狮》《天下同心》《一江水》等电视剧的创作与播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彰显“红岩味”的纪录片精品力作《重庆谈判》,预计12月初在央视播出。做好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剧目的展映展播。集团将深度整合舞剧《杜甫》、川剧《金子》等全市精品文化剧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平台和渠道优势,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

  重庆社会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从三个维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对社科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向我们提出了深化规律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殷切希望,发出了构建新学术范式、担负新文化使命的伟大号召。

  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厚重底蕴的重大价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原生性的深厚文化底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要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这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发展动力、发展根基、发展视域和发展价值,展示了中华文明蓬勃前进之源。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切实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提出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切实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深入开展社科研究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8

  渝中区委宣传部

  坚决扛起文化传承发展的母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渝中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渝中文脉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的实际,坚定不移推进人文渝中铸新,倾力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区,努力把渝中打造成为展示古巴渝、老山城、新重庆魅力的文化地标。

  深刻领会“盛世修文”重要要求,用心做好母城历史文化研究。渝中是重庆“母城”,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作为首善之区,我们将带头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深入做好母城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积极抓好母城故事系列丛书编辑、母城历史文化学术体系建设等工作,全力创作一批体现时代特征、重庆气派、母城韵味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展现母城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和独特魅力。深刻领会“源远流长”宏大视野,用心留住母城历史文化记忆。把“源远流长”落脚重庆,渝中作为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清晰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四次筑城的历史文脉。我们将坚持以历史为根、以文化为魂,以保护传承好母城历史文脉为核心,以留住母城历史文化记忆为重点,继续加快“护”的步伐,拓展“挖”的内涵,突出“用”的效应,切实保护好、修缮好、利用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必由之路,用心推进母城历史文化的时代表达。我们坚持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通过城市“微更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让母城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还将进一步突出母城历史文化的“红岩味”,大力推进以“红色三岩”等为代表的红色阵地建设,深入挖掘母城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9

  大足区委宣传部

  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准定位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必然规律,科学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大足石刻作为全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传承发展大足石刻千年文脉为核心,以推进“四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

  加快推进文物保护智慧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前期建成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等专业平台,实现了大足石刻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跨越发展等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人文研究体系化。我们将全面提升研究阐释能力,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文化的思想精髓、当代价值、世界意义,让大足石刻活在时代、服务当代。一是深化“大足学”学科建设;二是提高石窟寺文化研究能力;三是推进文化深度挖掘转化。加快推进文旅产品矩阵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足区将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足石刻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乡村,加快构建“日月辉映、繁星闪烁”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文化影响国际化。大足区将坚持守正创新,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让大足石刻活起来、兴起来、火起来。一是努力“高上去”,会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加快打造大足石刻主题文艺作品,做强文化交流载体。二是坚持“请进来”,办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邀请名家大师、网红大V走进大足与文明对话。三是积极“走出去”,创新讲好大足故事,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城市宣传品牌,用文化对话世界。

  10

  云阳县委宣传部

  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贡献云阳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贡献云阳智慧和力量。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宣传阐释。进一步深化融媒体改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用好“理响云阳”基层理论传播体系,构筑从“指尖”到“身边”的立体传播矩阵。聚焦人文历史、文化遗产、文物资源,精心提炼和培育具有鲜明标识的传播名片和文化符号,增强三峡文物和长江文化的传播力、创造力、影响力。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深度合作,聚焦云阳盐文化、城市历史与变迁、古建筑、历代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挖掘云阳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做好“十大古建筑、十大古宗祠、十大古院落”保护项目,总结推广文物保护“十大云阳经验”,高标准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优化展览展陈。三是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培根铸魂。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起来,依托“1+10+42+478+N”的全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凝聚力量。四是坚持交流互鉴,深入推进文化赋能。充分挖掘承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各类文物及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周边区县共同打造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路,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