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第012版:学思践悟新思想 青春建功新时代——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深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大学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全国重点马院标杆效应 肩负使命提质创优为国育才
西南大学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楼——绩镛楼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理论研讨会现场

  全市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暨高校思政课工作座谈会现场

  时间记录砥砺前行,岁月镌刻拼搏奋斗。

  从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到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时代共成长、与国家共奋进、与学校共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政治立院、思想建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以排头兵、领头雁的担当,积极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中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出大批有思想、懂理论、讲政治、善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把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根本体现,也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主阵地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严密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让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学校党委书记亲自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马院建设重大事宜;学校与重庆市委宣传部建立共建马院院务委员会,确保马院实现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正首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制度权威维护党的权威,“第一议题”制度传达学习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策机制则护航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凡是教学科研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由党委会先行政治把关再提交党政联席会决策,确保政治正确、治理合规、决策高效。学校同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组织建设强基,政治建设固本,思想建设铸魂,真理之光始终照耀前路。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想引领一以贯之,严把理论武装思想关,深学党的理论精髓,建立“党委中心组领学、党委委员督学、党支部联学、专家教授辅学、党员干部自学”的学习体系,广传党的思想要义,组建党的创新理论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大学生三级宣讲团,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被评为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严把意识形态阵地关,统筹课堂教学、论坛讲座、项目资助等工作,建立意识形态定期研判和内审内巡制度,组建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严把师德师风责任关,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以作风建设塑形、纪律建设正身,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风气。

  筑牢组织堡垒

  锻造党建品牌形成“聚能环”

  在学院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有一抹耀眼的“党建红”凝心聚能、领航前行。院党委打造出“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实施“红心领航、红心铸魂、红心强基、红心筑梦、红心聚力”五大工程,以“党建红”推动“发展红”,让“一抹红”点燃“一片红”,2021年被表彰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正式获批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按系部横向设置4个教师党支部,按专业纵向设置14个,同时设立学生社团特设党支部2个,从“横、纵、特”三个方向编牢“党建网”,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覆盖率100%。

  “规范化”是党组织建设的发力点,《党支部工作考评办法》等24个制度文件形成“制度标尺”,划出党建新路、量出党性高度,学院坚持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建立党员发展“一学、二谈、三审、四育、五看、六评”质量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直达一线落实,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上精准发力;“信息化”是党务管理的关键词,建立党务信息工作平台,建设学院微信公众号,上线“学习强国”订阅号,被中宣部、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特色化”是支部活动的标志牌,一学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以及一个支部书记树立一个典型工作案例,“党的精神谱系宣讲团”“红岩菁英”大学生党员示范班的特色活动持续发出“好声音”,让红色文化如雨露甘霖,在基层党建浇灌“幸福树”、遍开“向阳花”。

  党建是“核心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政策支持是“第一保障”。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学科聚才、精心育才、服务润才”,落实经费投入、协同部门联动,尤其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力度,设立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专项荣誉称号,努力构建人才工作的“大格局”、人才引育的“宽视野”、人才发展的“全体系”、人才激励的“好环境”。

  3年来,人才优势不仅成为党建支撑,更厚积发展胜势,形成党建赋能、人才兴院的良好局面。学院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10余人次;新增思政课专职教师20余人,思政课专职教师现已达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0%、校外学源教师占比6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8%、45岁以下青年教授在教授中占比50%……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成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高地。

  聚焦核心任务

  实施四大计划迈入“快车道”

  一年一个新台阶,3年一次大跨越。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保持扛旗争先的劲头,不忘初心、聚焦核心,以“学科建设攀登计划”“人才培养提质计划”“科学研究创新计划”“社会影响提升计划”四大计划搭阶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学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优”的态势在持续,成功入选重庆市“双一流”建设学科,协同支撑教育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新”的动能在成长,成立“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积极申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智”的水平在升级,“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增列为重庆市新型智库;“融”的力度在加大,对外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建设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对内加强与校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支撑教育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聘请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相邻学科的教授担任马学科博士生导师、共组课题团队、共享学术资源,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群。

  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百花齐放,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021年首次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多项课程获批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生荣获“挑战杯”重庆市特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一批批马院学子在这里与先贤为师、与智者对话,真学真懂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或成为思政教师,或成为企业骨干,或成为专家学者,或到名校继续深造,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平均在96%左右,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到60%。

  在科学研究领域,学院同样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口碑与奖杯兼得,一次次凝心聚力的研究攻关、一次次直击前沿的深邃思考,都化作飘香业内的研究成果,“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6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重庆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学科实力的增强、人才质量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升让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无论是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马院发展联盟”“长江思政带协同共建发展联盟”“重庆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还是建立对口支援地方高校马院的帮扶机制,与新疆和田师专、伊犁师范大学、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成为兄弟马院的“亲友团”、前沿观点的“瞭望台”、人才精英的“孵化园”、建言资政的“智囊团”、先进思想的“宣传队”,为国家战略、重庆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抓住关键课程

  创新思政课改革成“风景线”

  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立夏之后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绿草茵茵,思政课堂上老师激情洋溢、金句频出,学习、交流、讨论的热潮涌动着,赢得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和阵阵掌声。

  眼前这一幕是学院开展思政学习的常态。以思政小课堂为重点,以社会大课堂为抓手,以数字化建设为牵引,学院协同各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学院入选教育部思政课“一省一策”建设单位,获批全国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获评全国和重庆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牵头单位和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

  思政小课堂“不小”,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覆盖规范化开设思政课程,除5门党的创新理论系列新课有“知”有“味”,还探索出“配方”新颖、底蕴深厚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思政选修课,将“党的创新理论”“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大国三农”“教育强国”“科技强国”6个系列课程纳入选择性必修思政课程体系,要求全体本科生在学期间至少选择其中1门课程。

  社会大课堂“很广”,学院推进主渠道和主阵地合力育人,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纸质的教科书扩展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邓小平故居、聂荣臻纪念馆、东升村等“红色教科书”,每年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100余场次。学院还以各门思政课教学为依托,打造“一课一品牌”课程实践体系,开展“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大赛”等主题实践活动,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建设“提速”也为思政课堂插上“数字翅膀”,以“数智驱动”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如今5门思政课的教学数字资源全部建设完成,形成了4门课程共计60个教学专题,制作教学课件60个、教学精品微视频160个,实现了教学讲义标准化、教学过程可视化、教学资源课程化、教学力量一体化建设。学院自主开发建设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服务平台,将学生的思政课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统整,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贯通,本硕博思政课实践育人联动发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的协同格局。

  守正和创新为伴,荣誉与责任在肩。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历史且不断创造历史,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一次次革故鼎新激荡奋进“强音”,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潘洵 廖晓衡 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