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已经在第二故乡重庆生活了22年之久。
2000年秋季,在本科毕业后工作的第二年,我准备考研。那时的互联网还不发达,要查看全国的研究生招生目录,只能到当地的教育局。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我从来没有出过老家所在的省份,因此很想趁着这次考研的机会到外省去开创一片新天地。
那个漫长的下午,我在教育局的办公室里一本一本地翻着每个省的招生目录。当翻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师范大学时,我猛地下定了决心。首先对这个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我充满了兴趣;其次,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专业的考试科目有一门为《写作》,这正是我的专长。
那时候,我从来没有到过重庆,也没有听说过北碚。考场上,为了发卷方便,报考同一所大学的考生安排在一起。我旁边的考生问我:“你去过西师吗?”我说:“没有。”他说:“西师很漂亮,美若西施。”最终,我如愿以偿,2001年秋季,怀揣着朝觐“西施”的梦想,来到了面朝嘉陵江、背靠缙云山的西师,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青春时光。
难忘缙云山上密密麻麻的翠竹和温馨简朴的农家乐,让我们一次次地流连忘返;难忘嘉陵江江滩上的鹅卵石,让我们在捡拾过程中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周末;难忘金刀峡,让我们游走在古栈道上,聆听着溪水的潺潺之声;难忘梁实秋故居雅舍和老舍故居,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难忘清幽古朴的自然博物馆老馆,让我们在缅怀科学家、体味老建筑的同时,接受了科学教育;难忘西师的园子——桃园、李园、杏园、橘园,让我们天天徜徉在花园式校园中;难忘北碚综合批发市场(简称综批),让我们这些穷学生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各式生活用品。
当然,最难忘的是我在西师结识了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友。关系确定后,我们决定去领证。到西师的桃园派出所领出集体户口页,我们手牵手来到北碚区婚姻登记处,捧回了编着“渝碚民结”字号的大红证书。
硕士毕业前,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求职,最终留到了位于重庆主城区南边、长江南岸的南岸区工作。山城重庆,果然是“城在山中,山在城中”。读研时,我生活在缙云山脚下;而工作单位所在的南岸区,则矗立着一座南山。22年来,我逐渐习惯了这种爬坡上坎的生活,逐渐适应了重庆的气候、饮食、语言和交通。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受山城地形所限,重庆的公路弯弯曲曲、起起伏伏,非常考验司机的功力。在西师读书时,我经常要乘坐“5”字打头的公交车,摇摇晃晃两个小时才能到主城其他区。那时手机还没普及,漫长的旅程中,我只能漫不经心地欣赏着路边的风景。
自从直辖以来,重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交车的地位反而降了下来。轨道交通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重庆的骄傲。
每来一个客人,我都会自豪地向他们推介。每当老家来人,或者外地的同学来重庆旅游、出差,我总是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去江北机场或者重庆北站接站,然后原路返回,一路上不断地指着车厢窗外给他们指指点点:“这是园博园,我们过几天抽空去玩。”“这是观音桥,车站上方是著名的步行街。观音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是嘉陵江,水多清呀。”“这是重庆火车站,我们现在在它的空中。”“又过江了,这次是长江。晚上从这里过,能看见壮丽的夜景哟。”到四公里站时,我还特意让他们下车停留一会儿,观摩一下轨道车辆是如何调转方向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带着客人去四处游玩,交通工具当然首选轨道交通。因为轨道交通既舒适,又不会堵车,车票还不贵。幸运的是,主要景点附近都有轨道交通站,1号线可到朝天门、洪崖洞、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鹅岭公园、磁器口等;2号线可到解放碑、三峡博物馆、动物园等;3号线可到观音桥、园博园、碧津公园等;6号线可到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花卉园等;10号线可到中央公园等。
在乘坐轨道交通的过程中,我会继续向他们介绍,以前在轨道交通未通的时候,我要到这些地方是如何的不方便;其他城市的地铁一路黑乎乎的,重庆的轨道多架在高架桥上,实乃看风景的绝佳选择;重庆修建轨道交通实属不易,一会儿要跨江,一会儿要钻隧道,一会儿还要穿越建筑物,还要不断地上坡、下坡、转弯;2号线有个穿楼而过的李家坝站,9号线有个全国最深的地铁站——红岩村站。
如今的北碚区,和我读研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5”字打头的公交车虽然还在,但轨道交通6号线开通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了,城南新区开发了。
我偶尔会回到北碚——我的重庆人生起步的地方,感受一下她的新变化、新气息;也会回到已升级为西南大学的母校,拜访一下尊敬的老师、亲切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