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街头宣传垃圾分类 |
让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建立桶边指导员长效机制等创新的措施,是近年来荣昌区践行“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荣昌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持续做好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使之成为推动荣昌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的有力抓手。
配置桶边指导员
让“宣传+监督”形成长效机制
“这是过期药品吗?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要放入红色有害垃圾桶内。”早上7点半,正在小区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的,是荣昌区中科丽园小区的“桶边指导员”刘作玉。
据刘作玉介绍,桶边指导员每天从早上7点半到9点,晚上6点半到7点半在生活垃圾投放高峰期开展桶边值守工作,主要负责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对已分类的厨余垃圾进行破袋投放,对未分类的居民进行宣传引导,对每天厨余垃圾产生量进行登记并交由专业收运公司处理等。
“桶边指导员既是宣传员,又是监督员。”据荣昌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该区制定《荣昌区物业服务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积极完善城区生活垃圾投放机制,在拓新红城、寰宇世家等10个示范小区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推动标准化运行“桶边督导”工作,确保示范小区桶前督导落地见效,居民投放行为有效监督。
“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正在逐步加强,绝大多数都会正确投放。”这是刘作玉担任桶边指导员以来的最大感受。
据了解,目前荣昌城区在已培训49名桶边指导员持证上岗的同时,还通过聘请棠城社工服务中心志愿者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试点督查小组”,在垃圾分类的一线阵地形成了“宣传+监督”长效机制,越来越多的居民已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
畅通回收渠道
让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让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是荣昌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新之举。
长期以来,废塑料、废织物、废玻璃等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可回收物,往往被当成其他垃圾处理掉,加重其他垃圾处理负担。
针对这一现象,荣昌区按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目标,创新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渠道,在可回收物定时定点回收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废泡沫、废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措施,畅通回收渠道,减少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压力。
据了解,荣昌区引入重庆普利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在城市建成区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目前已设立低值可回收物投放点256处。同时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和桶边指导员的作用,通过他们联系低值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人员进行规范回收,现已初步形成“居民收集+物业分拣+企业回收处理”全链条体系。
“通过这一举措,垃圾分流减量效果明显,既能变废为宝还节省了运营成本。”据荣昌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的物业小区,每天产生的其他垃圾量减少了5%至10%,有效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夯实基础工作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走深走实
除了建立低值可回收物有效平台和桶边指导员长效机制等创新举措外,近年来,荣昌区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抓实做细各项基础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首先是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该区以配置分类垃圾桶共4750套,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1226处、两网服务融合点253处,配置厨余垃圾分类收运车8台等。同时还对有害垃圾的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用以及餐厨垃圾的收运等,都规划、建设、落实了完备的处置体系。
其次是扎实开展宣教工作。比如建立党员“划片分组,包干到户”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制度,成立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等,目前已开展垃圾分类学习380余场次、“敲门行动”宣传达4.8万余人次、“小手牵大手”校园主题活动100余次等。有声有色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同时,荣昌区还对农村地区76个垃圾分类示范村的生活垃圾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192处,垃圾分类示范村覆盖率达100%。其中,万灵镇沙堡村等15个行政村通过“重庆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市级示范村”评价。
张锋 吴志杰
图片由荣昌区城市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