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城 繁荣昌盛地
第008版:区县观察·荣昌
上一版   
千年非遗城 繁荣昌盛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6月18日—24日,请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看——
千年非遗城 繁荣昌盛地

  夏布时装秀

  安陶小镇 摄/田鹏

  夏布小镇

  荣昌折扇

  万灵古镇

  核心提示

  荣昌取“繁荣昌盛”而得名,雅称“海棠香国”,距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建县已有1265年历史。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取古昌州和荣州(今自贡一带)首字,设立荣昌县,距今得名650周年。2022年,获评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自6月18日起,荣昌将举行为期7天的“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活动,讲述荣昌千年历史特色文化的故事。

  独特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与蜀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这次“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活动的一大看点,就是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开馆。

  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位于该区夏布小镇,共3层,约1300平方米,设“千年荣昌 巴蜀明珠”“昌州故里 锦绣棠城”“移民填川 融合共进”“荣昌四宝 源远流长”“家国情怀 先贤风范”“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等6个单元,深入挖掘了荣昌的历史文化脉络。

  展览馆展出的一组历史地图,分别展示了从古巴国到秦、汉、唐、宋、直至明清时期,荣昌在中国历史地图中的区域位置,并通过多媒体影片,将“时光罗盘”与地图联动,展示荣昌的建置沿革及其历史文化形成过程。

  其建置沿革表明:

  秦时期,荣昌属巴郡。

  汉时期,荣昌是犍为郡江阳、资中及巴郡垫江三县的属地。

  唐乾元年(758年),始置昌州,下辖昌元、大足、静南三县,州治位于昌元。

  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置荣昌县,隶属重庆府。昌宁县废,其地并入荣昌县。

  清朝荣昌县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重庆蜀军政府及四川省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昌先后隶属璧山专区、江津专区、永川地区。

  1983年4月,荣昌区从四川划回,成为重庆市属县。

  为什么说荣昌是巴蜀明珠?从建置沿革和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荣昌就在巴蜀文明交融的黄金地带。汉代以前,荣昌更多接受来自川西平原益州政治中心的影响。自宋末元初以来,因战乱而撤销的昌州,在元代划入合州,至明初设荣昌县,正式并入重庆府。

  成渝古道上的荣昌也证明了这一点:川渝地区有首童谣是这样唱的:“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渝驿道成形于汉代,兴盛于明清,又称东大路。这条道路就像纽带一样连接着成都和重庆,荣昌位于这条道路的黄金联结点上。自陆路从重庆到成都要过五驿、两关、一岗一坳、五镇、三街子、九铺、七十二团,全长1080里,按一天行程90里计,约需12天到达成都。荣昌的安富场和峰高驿(铺)赫然列于其中。

  当大江大河的山城遇上沃野千里的平原,自古就是巴蜀陆路交通要道的荣昌便一直担负这两地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巴文化与蜀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沉淀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粗犷与精致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朴素与典雅在这里交织出繁华。

  千年的海棠文化 天下海棠本无香,独昌州海棠香气扑鼻

  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为相,著《百花谱》,书中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宋代达到顶峰,出现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

  地接巴渝据上游,棠香自古属昌州。

  新红屡乞春阴护,嫩绿徐看翠叶浮。

  百里芬芳风遍拂,一亭浓淡雨初收。

  坡公旧梦黄州记,多少词人递唱酬。

  这是清代诗人谢金元所作《棠堰飘香》。

  要说荣昌文化的影响力,海棠当属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古代文人对海棠花有香无香的争议。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有“玉棠富贵”的意境。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并留下了著名“海棠春睡”典故。

  但古代文人普遍认为海棠无香,而又有部分文人则认为海棠有香,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曰:“老子侵星起,蜂儿先我忙。渊才无鼻孔,信口道无香。”

  唐贾耽所写的《百花谱》是关于昌州海棠独香的最早文献记载:“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士人珍为佳果。”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记载:“世谓海棠无香。西蜀潼川府所属昌州而海棠独有香。故昌州号曰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每花或二十余叶。香气浓郁。”

  有关海棠有香无香的争议,在中国文人中持续了上千年,而“天下海棠本无香,独昌州海棠香气扑鼻”的荣昌,则因这一文化现象而声名鹊起。

  海棠由此也成为荣昌独特的文化符号,荣昌八景之首的棠堰飘香就在吴家铺(吴家镇)。同治《荣昌县志》载:“在吴家铺,县北一百二十里,堰有香霏阁,阁下有香霏桥,古名胜也。”

  时至今日,海棠仍是荣昌种植面积最大的花卉,总面积超过10万亩,几乎城区的每个公园、每个小区,都能看到海棠。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文艺的开拓者、央视“春晚”的始创者、荣昌的女儿邓在军,推出纪录片《故乡的海棠花》、著作《海棠花前》等作品,均是以海棠花为背景,讲述海棠儿女浓浓的爱国情、家乡情。

  在荣昌历史文化展览馆,二楼专门设有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海棠香国”,恣意绽放的海棠,在风中、在雨中、在夜晚、在荣昌的历史天空中满天飘舞。

  厚重的移民文化 包容和多元在这里落地生根

  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古道水网,不仅使荣昌成为巴蜀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也使荣昌成为重要移民集散地。

  明清时期,荣昌因交通便捷、山少田多、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成为“湖广填四川”重要聚集地和中转站,“首领渝西,名冠全蜀”定位了荣昌在“填川移民”中的重要作用。境内“五方杂处”的移民,带来了多元文化因素的融合创新,为荣昌后来乃至当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明初以来荣昌人口众多,位居全省前列。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争之后,四川人口锐減、耕地抛荒、社会经济破坏现象极为严重,《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鼓励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移民入川垦荒。从各地进入重庆地区的移民要迁往川西、川西南,除长江水道外,陆路多经过荣昌。根据嘉庆初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结束不久时的统计,以荣昌、永川、大足三县为中心的渝西区域,一跃而成为重庆府首屈一指的人口密集区;其所开垦的田亩数已占到重庆府的41.76%。在当时重庆府所辖的18个州县中,渝西区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清代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移民带来的生产经验和智慧,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一些改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活跃,创造出了以荣昌猪、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荣昌四宝”为著名品牌的荣昌经济特色。

  抗战时期的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央血清研究所、中央农业实验所落户荣昌,使荣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文教重地。三线建设时期,荣昌区作为成渝公路沿线工业遗产集聚带上的重要节点,永荣矿务局、华江机械厂、益民机械厂等大放光彩,为荣昌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移民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发展至今,荣昌形成了以填川移民文化为统领,客家文化、折扇文化、夏布文化、陶文化等为补充的文化氛围。

  富集的非遗文化 千年荣昌绽放绚丽之光

  荣昌区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兼具资源丰富、特色突出、优质传承三大特点,堪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彰显地。

  一是资源丰富,所属“非遗”范畴有传统技艺、杂技体育竞技、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13个大类;国家级、市级、区级共计125项。二是特色突出,拥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夏布织造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制扇技艺·荣昌折扇,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荣昌四宝”(折扇、夏布、白猪、土陶)作为荣昌的特色产品享誉全国。三是优质传承,全区共有非遗传承人501名,其中国家级5名、市级30名、区级466名,建设了“中国安陶小镇”“中国夏布时尚小镇”等非遗文化展示与观光基地,以及多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振兴传统工艺,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技艺。

  时至今日,荣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之城。截至去年底,荣昌区三大非遗项目关联产业产值约160亿元。接下来,荣昌将会突出非遗体验、运动健康、美食休闲特色,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闲旅游目的地,构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非遗体验之城、运动健康之城、美食休闲之城“一都三城”文旅品牌体系。

  独特的地域文化、千年的海棠文化、厚重的移民文化、富集的非遗文化交相呼应,沉淀出千年荣昌的古朴底色,催生了千年荣昌的灿烂文化,成为了“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最醒目的亮点,也让“千年非遗城、繁荣昌盛地”的独特魅力名副其实。

  王琳琳 任悦 马菱涔 图片除署名外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