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了解中国 收获启迪借鉴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指引正确方向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收集急难愁盼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政务简报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更好了解中国 收获启迪借鉴
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指引正确方向
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收集急难愁盼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政务简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四
新华社记者 白阳 徐壮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维系各族命运,团结每个个体,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珍藏着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央总馆兰台洞库1号库,实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这些用上等梨木、红桦木制成的雕版,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依然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总书记走进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气息和底蕴:“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长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建立在强大的文化认同之上。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时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这种统一性,蕴藏在自古以来的实践传承之中。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秉持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

  这种统一性,熔铸成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集体、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让我们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够团结凝聚、百折不挠、奋勇向前。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铸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登船来到刘公岛,登上东泓炮台遗址,并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

  甲午之败后危难当头,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抗争求索,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史诗。

  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这是历史的教诲,也是文明的指引:统一的信念,维护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一,熔铸信念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

  因为融为一体,所以颠扑不破。从脱贫攻坚战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到改革大潮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非凡魄力;从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怀,到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顽强意志……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文明的坚韧赋予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坚强。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味深长。

  一样的血,一样的梦。国土的统一、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文明的赓续,早已成为每位中华儿女的坚固信仰,共筑华夏儿女心手相依、团结奋斗的根基。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调研。当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凡是国富民强的盛世,无不出现在“大一统”的昌明时代;而民不聊生的岁月,往往伴随着政权衰落、分裂割据的历史背景。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昭示我们凝心聚力,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

  2022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总书记书架上新摆放的照片里,加入了过去一年他同新疆各族群众、同香港同胞、同陕西老乡们在一起时的多个温暖瞬间。

  “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不断凝聚共识,是中华民族一路闯关夺隘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前进道路上,突出的统一性依然是我们凝心聚力、发展文化、复兴文明的强大底气。

  从统一性,感受文化发展繁荣的要义——

  2023年6月闭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精品集中亮相。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杭绣、东阳木雕、发绣、扬州漆器……丰富多彩的展品风格各异,共同组成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的图景。

  文化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辨识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多元意味着丰富的文化形式,一体则展现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中国繁荣发展的文化,正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化,是鲜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它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统一性,领悟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2023年春节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人们走进午门正殿,在开年大展“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中探寻砥砺奋进的家国情怀。

  笔墨纸砚、诗书画卷……一件件饱含经世济国之情的展品,讲述着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歌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脊梁。

  正是这股精神牢固凝聚着国人,支撑我们以分不开、打不乱、志不散的状态,跨过历史的沟壑深谷。

  从统一性,深刻认识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广泛地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勠力同心、和衷共济,共同守护中华民族“根、魂、梦”,一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据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