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将建设法治透明高效的金融生态体系和安全稳定的金融发展环境作为重要任务。因此,高质量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用金融赋能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好内陆开放新高地,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尽快厘清金融法治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经济中心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立法,促进区域金融规范健康发展。金融法治建设是防范金融腐败、维护金融安全、构建良好金融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纵观全球,金融法治水平越高的地区,金融的发达程度也相应更高。随着成渝地区经济新领域新业态的发展,对地方金融监管立法的科学化、精细化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成渝两地应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构建优势互补的现代金融业特色,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立法,不断为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提供科学的法治规范。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清晰的程序与规则,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处置效率,切实为打造中国金融“第四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立金融协同治理机制,加大对违法犯罪预防打击力度。在金融要素资源汇聚于成渝地区的同时,金融违法行为也可能会呈现高发态势。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形成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防控金融风险的合力。通过建立成渝两地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依据科学的算法模型和数据分析系统,提高对金融异常数据和异常行为的监控水平,有效防范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应强化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政策衔接配合,不断提升对违法行为的预防治理能力和对金融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构建起行政、刑事、民事的全方位立体式追责体系。充分利用成渝金融法院的功能溢出效应和价值带动效应,加快出台具有成渝区域特点的示范案例和审判标准,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效协同的金融治理机制,构建公平公正的金融法治格局。
锤炼金融执法队伍本领,增强对金融法治工作的驾驭能力。随着新型金融交易模式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多层嵌套、交易结构日益复杂,金融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复杂性、技术性、国际性等特点逐渐增强。要有效实现对金融违法行为的精准预防和打击、对金融违法案件的依法审理,以及对金融纠纷的实质性化解,都要求执法人员必须不断增强对金融法治工作的驾驭能力。现阶段,成渝地区的金融发达程度较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还有一定差距,本地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新时代金融发展问题的能力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成渝两地各金融监管、执法机构应通力配合、与时俱进,提高监管执法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重庆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落实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完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杜绝司法执法腐败问题的发生,以更匹配现代化新型经济发展的工作方式,科学高效地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健康稳定运行。
加强金融法治宣传引导,坚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一方面,要严防金融案件风险,保护人民群众财产不受侵害。金融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应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深入开展法律知识、案件分析等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对金融产品正确的认识和对金融违法行为的辨识能力,助力全社会金融法治文化的建立。各部门也应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新型网络宣传平台,用群众感兴趣、看得懂的方式做好金融普法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针对金融机构的法治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对金融法治的深刻理解,强化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认识,创新研发具有成渝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司法部门要与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调解组织相配合,加大对金融纠纷的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时刻将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金融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整合金融教育法治资源,搭建法治人才培养平台。成渝地区具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应持续加强双城经济圈教育资源和法律资源的联动互通。一方面,通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疑难问题研讨、课题调研、共享调研成果等方式,共创金融法治研究高地,为西部金融中心在学术研究、文化建设、制度探索上提供更充实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通过院校与金融实务部门的联动,更好促进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相互融合,共建金融法治人才高地。切实落实中央对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要求,不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cstc2021jsyj-zzysbAX003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