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干结合、以学促干,是本次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实践要求、奋斗精神、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四方面的学习,坚持在“以学促干”中提高干事创业本领,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
学实践要求,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一切行动开始的前提,是目标的明晰和要求的明确。新征程上,必须学习掌握时代发展的实践要求,夯实干事创业的坚实基础,才能做到干得长、干得稳、干得好。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好“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方法论。要深刻认识守正与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现实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把握好“永葆政治本色”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我们迎接挑战、抵御风险、干事创业的重要政治底气。要始终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不断加强学习中领会本色、在提高党性修养中筑牢本色、在自觉躬行实践中砥砺本色,确保行动不偏向、不走样。
学奋斗精神,提振干事创业的劲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干事创业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对这些形势,唯有鼓足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精气神,提振奋进的劲头和信心,才能迎难而上、化险为夷。学自信自立精神。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中炼就的精神气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学敢于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学敢于担当精神,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底蕴。学勇于奋斗精神。崇尚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党百余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前进道路上,仍需我们继续保持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锤炼斗争本领,持续擦亮干事创业的底色。
学思维能力,增强干事创业的韧性。思维能力是人们能力素养的整体呈现,是增强干事创业韧性的“金钥匙”。新征程上,大事要事难事多,道路艰险、任务艰巨,只有不断提升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才能保证事业发展行稳致远。一是提升系统思维。要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事业进行谋划和推进,系统分析和把握事业发展各要素,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进行分级分类,规划好“时间表”“路线图”。同时,要注意协调和平衡,避免因失调失衡等问题导致事业发展的停滞或失败。二是提升战略思维。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充分考量事业发展的价值和影响,谋划好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增强各项事业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三是提升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维方法。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积极作为、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争取事业始终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学科学方法,提升干事创业的成效。新征程上,需要学习掌握好干事创业的科学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掌握科学领导方法。要学会“弹钢琴”,对各项事务要全面了解、全面部署,不断创新领导方式、转变领导作风、提升领导艺术,切实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二要掌握科学思想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三要掌握科学工作方法。要牢牢把握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务求“深、实、细、准、效”,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实策;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成效。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