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志远 |
|
刘杨 |
|
汤槟 |
|
杨果 |
|
王了 |
|
蒲姝颖(中)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正迎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他们不怕苦、不畏难,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五四”青年节,我们选取6位将青春挥洒在新重庆大地上、用奋斗创造出彩人生的青年,讲述他们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奋斗故事。
“红岩领学人”杨志远——
青春作伴 执著追寻红色革命足迹
杨志远,21岁,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马工程”学员。
杨志远出生在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家庭。“我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杨志远说,上小学时他就知道了江姐等人的英雄事迹,萌发出要到重庆这座英雄城市求学的念头。
2019年,杨志远如愿以偿来到西南大学读书。到重庆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就迫不及待地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用鲜血写就的“狱中八条”,烈士们凭想象绣出的红旗,不见天日的地牢……鲜活地呈现在他眼前。
杨志远和同学们组建了红色革命足迹寻访小组,利用假期开启了一段又一段的“红岩之旅”。
他们到图书馆、文史馆翻阅史料,通过主题团课、读书会交流学习心得;到重庆革命遗址寻找地标,听革命先烈的后辈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还去了赵世炎故居、杨闇公烈士陵园、邹容纪念馆,缅怀先烈。
作为学校“四史”宣讲团成员,杨志远打破常规宣讲方式,宿舍、食堂、操场成了他移动的“微讲堂”,新生入学分享、“园区学霸说”是他宣讲的主阵地,他也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红岩发声人”。
杨志远还主动请缨担任重庆日报“理响青年”栏目的“红岩领学人”,策划拍摄了以红岩青年为主角的革命主题系列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达260万余人次。
“我将继续走在红色革命足迹的寻访路上,努力带动更多青年传承弘扬红岩精神。”杨志远说。
扎根田野的刘杨——
种植藠头 让村民年增收130万元
刘杨,37岁,中共党员,丰都县南天湖镇高庄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杨是土生土长的丰都人。2015年,她通过“本土人才”项目回到丰都南天湖镇,3年后成为高庄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通过走访,刘杨很快发现由于居住分散、水源不足、管道破损,吃水难成为村民最大的“心病”。
她立马组织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想法子”“开方子”。很快,干净卫生的山泉水就接进了每家每户。
趁热打铁,刘杨又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还消除了旱期农作物的“灌溉难”。
温暖了村民的“心窝子”,还要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刘杨刚到村里时,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万元,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2万元,实现了翻番。
让村民收入迅速翻番的,就是每家每户泡菜坛子里的藠头。
刘杨介绍,村里采取“基地+农户”“资金+技术”的方式,盘活200多亩撂荒地,连片种植藠头,让村民每年经营性收入接近130万元。接下来,刘杨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通过再加工,生产甜酸罐头、调味佐料等系列藠头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杨说,将扎根于乡村,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数字世界弄潮儿汤槟——
用数据算法解锁工业“智造密码”
汤槟,33岁,中共党员,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进入北京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后,汤槟开启了他的“数字人生”。求学期间,汤槟幸运地跟随导师参与了“嫦娥五号”月壤钻取力学研究。
2016年,汤槟毕业后回到家乡重庆,进入中冶赛迪。中冶赛迪信息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钢铁行业提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服务。汤槟说:“智能也好,信息也罢,数据算法是核心。”
2017年冬天,宝钢新疆八一钢铁向中冶赛迪抛来大订单,委托其研发智能热轧钢卷库系统。当时,这一技术是国外“高价垄断难落地”,国内“反复尝试无突破”。
汤槟被委以重任,负责其中关键技术调度系统的研发。在新疆,汤槟和同事经过10天的全力冲刺,完成了场景应用实验,路径规划、堆放管理、作业跟踪、动态监控、优化调整……一套操作下来,行云流水、严丝合缝,不仅让作业效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运行成本降低了一半,更树立了全新行业标杆。
初出茅庐的汤槟一下子成为响当当的“神算子”。回到重庆后,他便琢磨着怎样用智能算法更好地为行业服务,组建了公司第一个工业数据算法团队。迄今,该团队已提出先进算法2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30多件。
“我将继续创新,为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添砖加瓦。”汤槟说道。
“穿越”缙云山的杨果——
“推动”高铁在新重庆跑出加速度
杨果,25岁,共青团员,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渝昆高铁川渝段站前一标项目经理部四分部试验室试验员。
2021年,杨果从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中铁十一局,被分配到渝昆高铁重庆段项目建设部。
这里地形起伏巨大,地质构造复杂。
到项目部后,杨果主要负责工程建设,他接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提升缙云山隧道的机械化施工水平。
为此,项目部组建了一支青年攻坚队,杨果是其中一员。每天天不亮,团队就跟着施工大部队一起深入隧道掘土方、测数据。收工后,还要继续在灯火通明的工棚绘图表、算数据。
历经90天,青年攻坚队设计出了一套“三头六臂”掘进方案。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大块头”一入场就碰了“一鼻子灰”——由于设备之间衔接不畅,操作人员对技能不熟悉,新设备不但没能帮上忙,还扰乱了正常秩序。
面对失败,杨果没有放弃,拿出图纸,重新标定、组合、检测,改了又改,试了又试,一遍又一遍。
三个月后,机械化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傻大个”终于变成了所向披靡的“铁哪吒”,新技术获得了全面成功。
目前,杨果所在标段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0%。今年“五一”假期,杨果和同事们都没有休息,忙着为最后的收尾工作全力冲刺。
“我将苦练技术,‘推动’高铁在新重庆建设中跑出‘加速度’!”杨果说。
“磨剑十年”的王了——
研发手术机器人 摘取“皇冠上明珠”
王了,35岁,民建会员,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2012年,王了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国外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工作机会,回到重庆着手机器人国产化研发,把准星瞄向了医疗器械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机器人。
“这就是实现传统临床手术与智能操控‘跨界融合’的手术机器人。”王了告诉记者,她主攻的腹胸腔手术机器人因研发难度最大、价值最高、前景最好,被誉为这一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早在2000年,这项技术在美国就实现了临床运用。20多年来,相关研发企业一直维持着全球范围内的垄断,中国只能购买产品。
王了介绍,技术的关键点之一,是实现手术机器人操作的精准无误,这堪比在针尖上跳舞。
研发团队整整耗时10年,写了超过10万行核心算法,终于突破了机器人控制算法的瓶颈,把操控性、稳定性、精准性匹配到最优。
今年,由重庆金山公司自主研发的腹胸腔手术机器人成功问世,不仅完成了对国外技术的全面反超,还以更小伤口、更少出血、更短恢复期的优势,遥遥领先美国同类产品一个代次。
目前,国内外已有近20家医疗机构表示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引入这一技术成果。
“我坚信,只要一路向前,就一定能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焕发光彩。”王了说。
热爱支教事业的蒲姝颖——
走进大山 她成为孩子们最爱的老师
蒲姝颖,24岁,中共党员,重庆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
2016年,蒲姝颖刚进入重庆大学便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维护……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填满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
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蒲姝颖第一时间策划了“守护后方”志愿服务活动,把学业辅导和心灵陪伴送到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子女身边。
在她的推动下,学校团委及时提供师德规范、授课方式、心理知识等岗前培训,让在校的30多名志愿者迅速成为合格的“云端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孩子们提供辅导。
两年时间里,1686名志愿者参与了这一活动,共计为500多个孩子上了18949节。
2020年7月,蒲姝颖参加了全市青年志愿者培训,萌生到石柱当乡村教师的想法。
一个月后,蒲姝颖如愿以偿来到石柱三河镇大河小学支教,成为一名大山里的英语老师,开启了与32个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
在学校里,蒲姝颖是孩子们最爱的“小蒲老师”,在生活中是他们喜欢的“颖颖姐姐”。这让初为人师的蒲姝颖不仅收获了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小成就”,还体会到了志愿奉献、爱与被爱的“大满足”。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青春诠释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蒲姝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