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内的数栋闲置教学楼变身为“拾光阁·数字软件园”,入驻优质企业90余家;背靠重庆大学A区,曾经的缝纫机厂厂房升级成“创客港·未来科技园”,2022年产值突破26亿元……曾经,这些老旧或闲置的空间载体沉没于时光深处,无人问津;如今,它们再次被激活,成为沙坪坝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重要载体,成为新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能孕育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创新产业园区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把园区用好用足,能让创新主体踏上发展的跳板,站得高、看得远、走得稳;与此同时,创新也要走出园区,让创新的成果、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氛围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构建一幅“百花齐放”的崭新画卷。
创新主体要用好园区的丰富资源。创新园区往往拥有优质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运输等等,能够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为其研发核心技术腾出空间与时间。园区内,创新主体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营造精益求精的发展氛围;各个企业结成行业联盟,针对共同的技术难题进行研讨……园区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强劲助力,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地方要用好园区联结校企,促进成果孵化。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如何步入市场?校园内的创新资源如何服务社会?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化解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和痛点。产业园区的存在,为创新成果的“中试”提供了实践平台,把实验成果放到实践中反复“摔打”,让创新成果最终得以平稳“落地”。例如,在“创客港”,重庆市先进轻金属研究院,就根据市场要求对铝镁复合板厚度进行调试,而后应用于汽车电脑、航空航天等领域。园区借助“环大学”这一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吸纳高校科创人才,成为创新的孵化容器,搭建起产学研之间的桥梁。
创新创业要用好园区,却不能止步于园区。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积极进取、锐意变革的观念和态度。只有全社会形成开放包容、追求创新的共识,才能让更多的种子落地生根,成长为一棵棵荫及大众、支撑发展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西南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