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 倾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
第006版:区县观察·南岸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岸 倾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聚集新业态 持续提升“含金量”
南岸 倾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

  长嘉汇金融中心示意图

  金融赋能成渝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南岸区碳金国际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启动仪式现场

  长江绿色创新产业园核心区有机更新工程

  长嘉汇金融中心 视觉重庆供图

  碳金国际中心效果图

袁力

曹子玮

曹文炼

刘云华

张韶峰

  长嘉汇金融中心迎来一个令中国金融业界瞩目的大项目——

  4月15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集团”)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蚂蚁集团将在渝设立蚂蚁消费金融总部和蚂蚁小微企业金融科技总部。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是中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其总部落户地,正是位于南岸区的长嘉汇金融中心。

  通过培育发展金融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南岸区志在必得。尤其是南滨路一线,拥有深厚的金融产业文化沉淀,历史上就是金融机构汇聚之地,被称为重庆百年“聚宝盆”。

  《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金融核心区建设”“重庆金融核心区包括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3个片区,约10.5平方公里”。市区共建的长嘉汇金融中心,由此诞生。

  按照《长嘉汇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规划(2021-2025)》,长嘉汇金融中心将集聚新型金融业态,完善金融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消费金融、跨境金融等业态,积极引进征信、评级、要素市场等非银金融机构,与渝中区解放碑、江北区江北嘴错位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丰富金融业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

  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如今的长嘉汇金融中心,已经聚集起一大批像蚂蚁集团在渝两总部这样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各种新兴金融业态迅速崛起,金融产业质量和水平节节攀升,可以说,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新赛道

  新业态新业务层出不穷

  截至目前,重庆市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以下简称“碳惠通”)累计完成碳排放交易323万余吨,交易金额7785万余元,平台个人端注册人数超过80万人。

  碳惠通,是全国首个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开发和运营这一平台的,是一家位于长嘉汇金融中心的企业——重庆征信有限公司。它是全国第5家、重庆市唯一一家省级国有征信机构。

  在南岸区和全市多个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如今,碳惠通平台已经搭建起包括绿色交通、低碳社区、资源节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形成覆盖居民生活全领域的碳普惠生态体系。

  瞄准新赛道,锁定新业态,这样的案例,又如某个人征信公司。据悉,目前,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尚无个人征信牌照,而这一空白,有望被这家位于长嘉汇金融中心的企业填补。

  这家个人征信公司,不仅填补西部地区无个人征信牌照的空白,还将推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对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有重要意义。

  新的金融业态加快集聚,传统的金融业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以绿色金融为例。太保财险重庆南岸支公司是全市首批绿色金融机构之一。依托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自建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南岸区实现金融机构与绿色项目对接的常态化、线上化。截至2022年末,全区绿色贷款余额99.02亿元,同比增长52.97%。

  新格局

  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茅

  随着新兴金融业态加快聚集,随着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南岸区金融要素越来越完备,金融生态也越来越丰富,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更多项目入驻。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扎堆入驻,通过协同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发展质量。可以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在南岸成型。

  从金融机构的数量上看,目前,南岸区已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15家,银行、保险、证券、要素市场、基金、融资租赁、小贷、担保等金融机构门类齐备,在各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改制挂牌企业累计达27家。

  从业务规模上看,2023年一季度末,南岸区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5700多亿元,增速名列中心城区前茅。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6%。

  从发展质量上看,南岸金融业已经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除了上述全国注册资本金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全市首家自贸分行——工商银行自贸分行、全市首家国有征信公司——重庆征信公司、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征信科技公司——百融云创等。

  如今,南岸区聚集的不少金融机构,都已经成为个中翘楚。

  例如,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大宗能源商品交易中心。这家交易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交易设计、研发交易产品,创新运用挂牌、竞价(竞拍、竞标)、中远期仓单及二次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开展了国内管道天然气、境内外液化天然气、储气服务、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等产品交易。

  如今,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拥有交易会员超过2000家(涵盖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的生产、贸易、发电、化工、城镇燃气等企业)。

  又如,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第二分公司隶属重庆市唯一一家本土上市券商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证券公司营业网点覆盖中心城区及荣昌、万州、大足、綦江、万盛、开州、石柱、云阳、巫山、巫溪、城口等地,是西南证券辐射区县最广、下辖营业部数量最多的分公司。

  新赋能

  调集全区资源倾力服务金融业

  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比拼的是产业规划,是营商环境。

  目前,我市两大传统金融聚集区已经不同程度出现载体空间饱和,而同处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南滨路一线,尚有为数不少的可开发用地和已经建成的写字楼。

  有空间,不一定就有产业,首先要看如何规划。长嘉汇金融中心,在功能布局上包括“一带两区”,即长嘉汇金融集聚带,南坪铜元局片区、广阳湾片区。

  其中,长嘉汇金融集聚带定位为南岸区金融中心发展极核和集聚带,打造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集聚区、创新金融业态集聚区、银行机构总部集聚区、外资金融机构风貌展示区、大宗商品交易所集聚区五大集聚区,重点布局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外资金融机构、大宗商品交易机构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等。

  南坪铜元局片区定位为金融集聚带的联动区,依托南坪商圈以及铜元局历史文化底蕴,推进传统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业态等与长嘉汇金融集聚带联动发展。广阳湾片区主要布局绿色金融、基金创投、科创金融、金融会议会展等特色金融业态。

  在空间上科学布局,在楼宇等载体建设上,南岸区也是处心积虑。通过低效楼宇改造利用升级、功能优化、提质增效,释放高端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南岸为金融业态集聚提供充足载体空间。

  例如,国瑞长嘉外滩城市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0亿元,是集居住、商贸、文旅、消费、生态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该项目将打造为重庆市绿色生态建筑、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和重庆新地标。

  另一个地标建筑,是碳金国际中心,该项目以“开工即招商,竣工即开业”为目标,打造集金融机构办公、路演、体验、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区,目前已经正式开工。

  除了硬件建设,软件上的服务,更是招商引资的法宝。南岸区成立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长嘉汇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长嘉汇金融中心建设。

  同时,区属平台公司成立了长嘉汇基业有限公司,作为长嘉汇金融中心的专业化运营服务机构。目前,该区正在推动构建长嘉汇金融理事会、长嘉汇金融发展中心、长嘉汇金融中心运营公司“三位一体”的运营架构体系,推动长嘉汇金融中心实现园区化、市场化运营。

  赋能金融产业发展,南岸区称得上是调集全区资源,倾力而为。

  新担当

  3年内金融业比重提高到23%

  在金融业产业环境的优化上,南岸区接连出台了各种极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

  以蚂蚁集团在渝业务落地为例。在获得工商营业执照之后,在信息还未在全国工商系统查询到之前,南岸区第一时间告知在区金融机构,帮助多家金融机构设立蚂蚁消费金融账户的管护权,为今后这家公司更多与金融机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提前安排银行上门服务,在获得营业执照第二天,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基本账户就开设在了南岸区。

  此外,南岸区还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人才需求与市级人才库进行对接,并帮助各银行开展与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目前工行、建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行已经开展了合作。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对普惠金融的扶持。该区推进了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续贷中心完善功能,挂牌设立10家金融服务港湾,打造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就近、方便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店”;推广“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获得融资的便利度;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采取“政银”“政银担”模式分担银行信贷风险,激发银行放贷意愿。截至2022年末,全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3.96亿元,同比增长24.57%。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区县该如何作出新作为,展现新担当?

  南岸区的回答掷地有声。围绕“新南岸、新金融、新高地”的发展定位,该区提出:力争到2025年,各类金融机构突破300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近290亿元,金融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3%,金融业在南岸区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创新金融业态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机构集聚能力、资本吸纳能力、金融服务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南岸区制定了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抓住用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政策,聚焦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丰富金融业态,打造西部征信高地,推进金融业跨越式发展。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南岸区金融办提供

  重庆该如何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南岸区如何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新高地?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上,来自全球的业界大咖济济一堂,积极出谋划策。

  北京阿尔山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力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恰逢其时

  建设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将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加快推动跨境金融资源互联互通,便利跨境银企对接沟通,高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通道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通道沿线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建设,必将助力重庆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门户,使重庆成为面向东盟市场的金融要素资源集散中心,为重庆金融扩大对外开放、整合境内外金融资源,深度服务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

  为此,我认为新通道沿线金融机构通过相互建立代理行关系并互开账户方式,要推动双边、多边本币结算离不开金融信息通信系统作为基础设施,要建设一个安全高效、广泛连接、开放共享的区域性跨境金融服务合作机制,同时还要推动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

  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党委书记、董事 曹子玮

  数字技术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大有可为

  当前金融业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为:流量红利消失,获客成本提升;产品与服务严重同质化;用户端的消费体验较差;机构关注短期利润,风险管理有待提升。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数字技术,将企业数据转化为信用,为破解上述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目前,数字技术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从更大层面上讲,数字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有利于构建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重庆金融业具备良好的要素基础。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重庆应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等级,真正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顽疾。

  丝路产业与金融国际联盟理事长 曹文炼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于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取得四个方面的进展。一是政策沟通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合作主体框架基本形成。二是贸易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四是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完善。

  “一带一路”倡议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从经贸关系角度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来,贸易摩擦不断。从企业运营层面看,沿线国家或地区运营环境复杂加剧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

  贯彻“一带一路”倡议,金融业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中国与非盟成立了中非基金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聚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南非、津巴布韦首批6个重点国家。中日韩合作投资“一带一路”也大有可为,因为“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相辅相成,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刘云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非常明显的“中端优势”

  全球供应链重组面临多重压力。但中国制造业有着很明显的“中端优势”。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劳工素质、大规模产能和大规模市场、丰富资本、原材料。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品有良好的性价比,不仅在发达国家有竞争力,同时也适合低收入国家的消费水平。

  中国正在形成的产业和经济集聚格局中,成渝地区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中国西部,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中端优势”的最大特点,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的投资贸易合作有高度的产业、资源互补优势,也没有制度障碍。中新金融合作,为重庆和东盟经济对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百融云创科技股份公司创始人、CEO 张韶峰

  衷心希望可以和重庆一起打造征信新高地

  征信系统是世界各国金融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发展征信业务对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可提高金融普惠水平;二是可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三是可降低区域金融系统风险;四是可带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我的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征信各环节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丰富征信覆盖维度;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和数据安全保护;四是切实增加征信行业的有效供给。

  我衷心希望百融云创可以和重庆一起打造征信新高地,把数据要素服务作为链接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稳定器与放大器,支持西部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发展,赋能西部金融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为重庆经济发展略尽薄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