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门科技园 摄/邹哨兵 |
|
春天的味道 摄/邹哨兵 |
|
关面乡泉秀村七里坪万亩木香基地 摄/邹哨兵 |
|
冷水鱼养殖基地 |
|
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 摄/刘康 |
核心提示
最美人间四月天,陌上花开正烂漫。近段时间,行走帅乡大地的田间地头,草木竞绿,春意浓浓,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开州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擘画了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开州的奋斗蓝图,其中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目标,推动开州迈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春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开州区全面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以农业农村全域全链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优良品种引进、绿色技术推广、优质产品供给、特色品牌培育“四个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国家农业绿色转型试验地、绿色制度创新标杆地、生态价值转化新高地。
质量兴农开新局 从增产农业转向提质农业
近段时间,开州区南门镇莲池村的蔬菜大棚里,成片的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陆续进入了采摘期。刚建成的南门科技园,占地100亩,共有蔬菜大棚25个,其中10多个蔬菜大棚已正式投产,第一批蔬菜总产量预计达3万斤。
渝鲁协作共强,助推开州全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州区与山东省寿光市联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把蔬菜种植模式作为渝鲁“联姻”的礼物,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蔬菜产业为抓手、以共建园区为平台的“寿光模式”在开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打造东西部协作样板,可满足重庆本市乃至服务成渝地区的蔬菜物资需求。
开州区成功复制寿光蔬菜“六统一分”运营模式——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基础配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水肥植保、统一品牌营销,开展分户经营,从种苗培育到销售,由寿开两地国企出资合股成立的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专业一体化运营,实现了本地农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三份收入”。以竹溪镇春秋村蔬菜种植大户任登秀为例。以前每亩地收入约1.5万元,按照“寿光模式”种植的蔬菜每亩地净增收达到2.5万元。
“我们锚定2023年度建成1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大田蔬菜目标。2023年4月开工建设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9月底前完成蔬菜定植,2024年春季接续完成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同步建成1万亩大田蔬菜基地,交出鲁渝协作初战告捷‘高分报表’。”开州区农业农村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到2026年将新建“寿光模式”蔬菜基地10万亩,开州区蔬菜面积将达到40万亩,预计年产高品质蔬菜70余万吨。
将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建成极具鲁渝特征、重庆特色的标志性工程是开州区坚持质量兴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开州区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在构建绿色规划新格局方面,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66.5万亩;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高标准农田66.26万亩、“宜机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2%;在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方面,建成西南片区最大晚熟柑橘良繁场,高标准建设三峡中药材种植博览园、天麻科创园,引进推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新品种200余个……以建设良地培育良种,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开州区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从增产农业到提质农业的转型升级。
绿色兴农谱新篇 从粗放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去年10月,开州区田间地头的再生稻谷一片丰收。再生稻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在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再长一茬水稻,再收一季。开州区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了农户稳产稳收。
山高坡陡、地块零碎,开州“六山三丘一分坝”如何突破“巴掌田”“鸡窝地”的限制?近年来,开州区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建强绿色标准体系,培育绿色经营主体,实现粗放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绿色技术,集成应用绿色配套技术愈发成熟。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推广水稻淹水直播绿色高效种植、生态鸡立体养殖、池塘“一改五化”、柑橘林下植草等绿色技术80余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5万亩,累计减量化肥3715.51吨、农药77.55吨。推广“果/茶一沼一畜”“鱼菜共生+尾水治理”“稻田+”等种养循环模式7.5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2.6万亩。开展“清洁田园”“总量减排”治理行动,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道路。
大力培育绿色主体,绿色生产理念深入人心。累计培育种养大户5800余个、家庭农场1089个、农民合作社1631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8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7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8家,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强化绿色生产理念,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此外,开州区还增强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制订“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等地方标准6项,试行经营主体名录企业全部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落实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衔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按“标”生产达100%。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山地特色,开州区不断释放“绿”的优势,进而提升“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最终成色。
品牌强农创新绩 从单点突围转向融合发展
放眼开州广袤山乡,金灿灿的橙子挂满了枝头,眼下正是晚熟柑橘“开县春橙”错峰上市的季节。
2月-4月本无鲜销和加工甜橙,开州区与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组成“产学研推用”技术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培优开县锦橙72-1、“锦橙北碚447”、“晚锦橙”等优势品种,具备鲜食加工兼用特性,延长了开州柑橘的熟期和上市期100天以上。
与此同时,开州区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引进培育重庆天邦、尚果农业科技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在工艺提升、新品研发、冷链补链上着力,开发浓缩汁、NFC鲜橙汁等多个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产业链条,形成了以长沙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的江里、东里、浦里、汉丰湖4个优势柑橘产业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20几个省市,出口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
“我们深度挖掘开州区柑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晚熟柑橘‘一树三色、花果同树’的观赏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州柑橘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吃干榨尽’全产业链发展。”开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小柑橘成为开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举旗”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得益于开州区坚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走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助力农业产业补链延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优化“一环两区”空间布局,“市级一主两辅、区级三优多特”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打造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绿色畜牧、乡村旅游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优质粮油、绿色畜禽、生态渔业、生态茶叶、生态林产品等优质原料,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能级,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
立足产业体系构建形成“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谱系图”。构建形成以“开味开州”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开县春橙”“开州木香”“开州再生稻”“开州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品牌为支撑,以“开州香肠”“紫水豆干”“南门红糖”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4+N”品牌谱系图。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倍增”工程,培育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市场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
科技赋能、平台聚力、龙头引领、品牌增效,开州好品从单点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打好产业融合组合拳,锻造了农业高质高效的更强实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链接>>>
提速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开州有数
2022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2.52亿元,位列全市第4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8元,超过全市165元,增速为全市第1位。
新认证绿色食品23个,同比增长23.5%。“开州再生稻”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开州木香”成为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发布品牌。
获批创建国家三峡柑橘产业集群、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示范县等“国字号”平台9项。
新增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5家,引导天致药业公司上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7.45亿元。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突破130万亩,产值超100亿元。
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7.5%,80%的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刘玉珮 陈钰桦 马建保 图片除署名外由开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