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职业教育打造成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把职业教育打造成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职业教育打造成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

  编者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重庆是职业教育大市、西部地区的教育重镇。如何更好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打造成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领导干部、业内专家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聚焦“三融”努力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提供了遵循。教育系统要主动把推动新时代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一号工程”为统领,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发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教育力量。

  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论断是我国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这既要求结合区域实际、产业需要和发展基础,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又要求建立职普融通的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设计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满足人民对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的热切期盼。要着力优化重庆职业院校结构布局。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按照高校设置规划布局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遴选高水平专业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支持更多高职院校参选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夯实中等职业教育,采取合并、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优化结构布局,支持一批中职学校参选国家“双优计划”。要着力健全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中高职五年贯通一体化、中职本科、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试点开展中职高职本科长学制人才培养,丰富和扩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培养,研制市级层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标准,健全专业认证和课程认证体系。要着力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申请+推荐”免试入学资格制度,切实聚焦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坚持以产教融合为重点,链通全域协同育人资源。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的重要抓手。推进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供给匹配区域产业链,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要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聚焦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园区、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推进实体化运作。要加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聚焦我市“2+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主线组建由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现场工程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促进政企学研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建设政企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重大改革项目,推动政府主动架桥铺路、职业院校主动贡智献力、企业主动借脑集智、科研院所主动创新创效,集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合力,为成为全国领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奠定基础。

  坚持以科教融汇为牵引,优化资源要素整合配置。职业教育身处生产第一线,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职业教育要坚持在引科入教和引教助科两端持续发力,用好用足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努力探索科教融汇发展新路径。要搭建创新平台。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具有优势的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实施“一对一”科研能力提升帮扶,支持国家、省部级高端科研平台在国家“双高计划”院校设置分中心,校地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职业教育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中心等实体化运作的高端科创平台,切实提升职业院校科研基础能力。要汇聚科创资源。实施科创平台育人能级提升计划,支持国家“双高计划”院校与在渝科研院所、本科院校围绕重点产业按专业大类联合开设“科技英才班”,探索学科专业复合交叉融合、专本硕贯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编制科教协同育人相关建设与评价标准,组建由科研专家、工程师、技能大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科研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动,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孵化一批优质科研项目与成果。支持高职院校深入开展软件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应用技术研究,依托第三方机构等建设一批市级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应用场景示范基地,遴选一批市级职业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立项一批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项目,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优化职教发展“四个环境”

  张菲倚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市应加快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破除社会认知偏狭、制度保障不足、资源配置错位、机制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助力重庆培养多元化多层次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价值环境,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当前,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期,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至关重要。首先,要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尊重度。加强社会宣传教育,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狭隘人才观,破除矮化职业教育的认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社会理解、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发展。其次,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立足建设技能型社会,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进行全方位推广宣传,倡导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最后,要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积极倡导用人单位在选人时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打通职教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优化制度环境,加大职业教育的多方位投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区县、各部门应加强宏观统筹,精准把控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共同体,让职业教育与企业接轨、与社会合流、与时代同频。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制度。政府要投入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资金,切实保障职校学生的生均经费水平,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吻合。最后,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深化职业学校内部治理改革,构建多方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等方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协调、激励、评价等制度。

  优化资源环境,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活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资源配置滞后、区域资源不协调、数字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必须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环境。首先,要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融会贯通。树立“大教育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加快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成果互认。其次,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针对不同区县的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实现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特色化发展。最后,要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积极构建数字化课程体系,提升办学的信息化程度,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优化机制环境,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我市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强基。首先,要规范职业资格认证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权威性和系统性。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在试点基础上推广“专业技术职称+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双向认证。其次,要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完善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改革,加强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分层分类开展专业对接;多方推动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后,要推动政行企校的深度互动,完善人才共育的培养机制。政府在人事、财务、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制定配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发挥激励与引导作用;企业通过全要素参与、全过程融合,为职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资源;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顶岗锻炼等方式,服务企业全产业链条。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张华敏

  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是展现各国选手技能水平的最高赛事,也是展现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多措并举构筑高质量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新时代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重庆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力。

  以赛为引擎,聚合多元需求动力,赋能新兴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跨界教育,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也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遵循。技能大赛的赛项是由企业、行业专家和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开发,聚合了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和学校师生的发展需求,是多元需求的综合呈现。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对推动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帮助企业寻找和开辟新兴赛道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通过技能大赛,进一步明晰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技术瓶颈,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企业通过技能大赛,寻找能够解决新兴产业技术问题的职业学校作为合作伙伴,进一步促成新兴产业的落地和投产。职业学校通过研究比赛项目,深入了解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技术攻关,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提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信心。

  以赛为依托,聚焦教学提质增效,促进职教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立足于岗位的教育,是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的教育。我市职业学校应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不断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实时更新、实时补充。技能大赛不仅检测了选手们的岗位技能水平,还为后续职业学生培养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首先,赛项的设计与安排引领着课程建设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前瞻性。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题是由行指委和企业专家围绕行业实践应用联合开发出来的重要资料,凸显当前该行业领域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次,比赛内容要求围绕工作岗位组织教学资源,确保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大赛聚焦典型工作任务,凸显了在岗位实践中培养核心能力的理念。职业教育要根据任务中所涉及的岗位需求梳理出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其纳入职校的课程内容,把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比赛项目的复杂性,要求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确保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技能大赛已不再是对某个知识点或某项单一技能的考察,而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要求选手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职校教师要对技能大赛中选手的丢分点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并将解决思路制作成微课,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确保课程的针对性。

  以赛为抓手,聚力梯队式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与产能有效转化。要聚焦新重庆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通过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纵向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构建优质学生学习梯队。中高职学校可以根据大赛的能力要求,精准定位学生学习阶段,实行分段分层培养;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个性特征,分别组建教练团队,精准开发学生的技能潜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职业学校也要根据各阶段的学习要求,做好考核、选拔和衔接工作,通过层级递进方式确保高质量人才培养不断线。其次,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技术攻关能力。要强化职校教师对赛题的研究,以赛题为基点深入剖析赛题背后所隐藏的企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组建专门的教师研究团队,通过企业访岗等方式,实地查摆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科学实验,创新研究思维,提出解决的思路;通过博士进企业、进园区等方式,实地检验问题解决的效果,整合创新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一站式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

  李畅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作为西部职业教育高地,重庆职业教育在输出国际化标准、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要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和重要建设者的作用,促进重庆职业教育“走出去”,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服务出海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今年启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提到,要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重庆职业教育要“走出去”,应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出海企业为牵引。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通过短期培训、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持续推进“中文+技能培训”“鲁班工坊”项目,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本土技术技能型员工。成立海外职教中心、职业学院,联合区域内职业院校,以及所在国职业教育单位、企业共同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国际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服务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输出职教标准,打造重庆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重庆职业教育“走出去”,核心是标准“走出去”。一是建立国际化标准体系。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模式,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素质、社会发展等,融入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制定岗位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培训标准等,建立标准体系为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标准支撑。二是对接所在国职业教育体系。与所在国共建职业教育标准,将中国标准纳入所在国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被当地官方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并逐步扩大“朋友圈”,打造成东盟国家普遍认可的标准。三是打造重庆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重庆职业教育应以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为核心,建立基于职业教育标准打造的人才培养基地,创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率先在东盟地区打造重庆职业教育品牌,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全球提供“重庆方案”。

  推进教育数字化,共建国际化数字教育资源。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职业教育“走出去”必须搭乘教育数字化“东风”。一是共建共享国际化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国际化数字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双语化甚至多语化,融入数字化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二是融合应用国际化数字教育资源。加强重庆职业院校与所在国教育单位的应用研究,逐步实现学分互认、证书互通,探索基于数字化的教育理念创新、治理模式变革。三是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要培养一批掌握高技术技能、具备企业经验、引领教育数字化变革、精通语言文化的“双师+”型国际化复合型教师,选派优秀教师“走出去”,与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教师数字化授课解决方案,开展广泛交流合作。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多方位沟通合作。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重庆职业教育走向东盟、走向世界提供舞台。一是以“盟”聚友,搭建交流平台。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高水平建设,搭建涉外合作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国际产教融合、国际技能人才培养等交流平台,促进联盟会员资源共享、标准互通。二是以“赛”促交,加强沟通协作。高质量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设立“中文+职业技能”大赛,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创业大赛、留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赛项,通过比赛树立重庆职业教育国际形象。三是“展”“会”结合,扩展沟通维度。通过举办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大会、教育展等,让重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走深走实,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深化职业教育融合办学

  罗晓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融合办学、推进协同育人,为新重庆建设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

  共商方案,搭建供需立交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侧,聚焦新重庆建设,实现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双向赋能”。一是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评”融合机制,打造产业技能生态链。构建以产业龙头企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型产业技能生态链,解决劳动力与岗位不匹配、供需错配的就业结构性难题。二是共同培训管理,对标新职业新技术标准,培养技术技能新工匠。围绕我市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建立技能人才的“招生、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供应链。三是共同制定评价标准,构建育人“生态圈”评价体系,推进考核评价多元化。构建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用人单位、职业院校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赋能高技能人才培养。

  共建专业,创设共享资源库。职业教育要聚焦新重庆建设,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一是共同打造课程。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聚焦企业岗位能力和生产要求,共建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生产任务,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二是共同研发教材。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加快教材内容迭代升级,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推动教材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共同开发资源。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与企业联合开发可同时满足学生学习、企业员工培训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

  共创基地,拓展育人新平台。职业教育要聚焦新重庆建设,把企业搬进职业院校、让职业院校走进企业,推动职业院校育才和企业用人的精准匹配。一是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实训中心,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二是引产入教,多方共建产业学院。建立由职业院校牵头,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协同推进、共建共管的产业学院,以“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为抓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发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三是公共运营,建设高质量的综合实训基地。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市场化承接实训项目,承接各类竞赛选手集训、技能指导任务,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共培师资,构筑教育共同体。职业教育要聚焦新重庆高技能人才需求,建立共培共享的“双师型”“工匠型”教育共同体。一是打破职校之间、校企之间单元授课模式。鼓励教师、技师、工匠、技术能手、行业领军人才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授课,让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行业领军人才上讲台。二是共同开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训。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共建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打造定制化、个性化培训课程体系,共育“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三是采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兼互聘师资的管理方式。设立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等方式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增强社会服务,提升专业技能。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Z222047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