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增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讲好重庆故事、传播重庆声音”。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力是城市聚集力、影响力的先导。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做好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要开拓现代化新重庆的国际传播新视野,增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能力,抓好主动、精准、协同和柔性四个关键点,建构重庆锐意进取、开放创新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形象,推动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实现质的跃升。
增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能力,要积极设置议程、主动传播。随着重庆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中重庆的身影不断浮现。以政府为主体,本地媒体机构参与重庆国际传播也日趋频繁。重庆城市国际形象正处于一个国际媒体“他塑”和本土“自塑”双向融合的持续过程,但因受境外媒体意识形态立场不同、舆论主体多元化等影响,国际舆论场中的重庆城市形象与重庆真实形象、理想形象容易存在偏离。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变“被动呈现”为“主动建构”,努力扩大重庆新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自塑”比重,在尊重国际传播规律、贴合国际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寻找重庆城市国际传播新的切入点,找准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发力点,主动设置系列化的传播议程,以融通中外的视角、话语、形式,持续、有效地输出重庆城市国际新形象,赢得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
增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能力,要分类分众、精准传播。国际传播面对的受众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文化背景、话语方式、认知态度和兴趣偏好。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国际受众需求,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传播策略,精心选择多元传播主体提供的传播形态、传播介质多样的丰富内容,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等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分层、分类、分众精准传播,以贴切内容直抵人心、以多元渠道触达用户、以优质内容吸引受众。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传播技术、传播中介的差异化,结合当前媒体发展进入深度融合时代的现实,牢牢把握技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相结合,开发、利用新的传播中介,不断更新、丰富传播手段,把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争夺城市国际传播的新战场、新领域,实现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
增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能力,要多元参与、协同传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中的非官方力量因其传播内容的平等性、隐匿性、立体化等特质,往往能够形成渗透性效果,成为城市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力量。在进行重庆城市新形象国际传播中,应当在整体性思维、系统性观念的指引下,充分调动民间、企业、国际友人等各方力量,配合官方和专业媒体机构的显性传播,形成多元化传播矩阵,打造更加适应全球治理需要的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大合唱”式格局。在传播实践中,要积极发挥各层次传播主体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类传播平台,不断拓展传播途径,协同开展城市国际传播,形成合力效应;要丰富叙事视角,积极运用故事化叙事策略,在国际视野下以故事为载体讲述重庆城市精神,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重庆城市形象。
增强重庆城市形象国际传播能力,要善讲故事、柔性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不仅要经由国际传播抵达国外受众眼中、耳中,更要能够抵达他们心中,增强他们的接受度与认同感,必须解决好“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贴近受众,打破宣传本位思想和宏大叙事、政策叙事等硬性传播方式的局限,以平等性、大众化、情感化的视角切入,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从重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地貌等找准国际受众的共情点,挖掘故事、传递情感,拓展城市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塑造真实可感、直抵人心的重庆城市形象,激发国外受众的共情效应和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