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重庆城市新形象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重庆城市新形象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重庆城市新形象

  编者按

  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奋力抓好城市更新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形象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代表城市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在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城市建设,提升重庆城市形象?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用好红色资源提升重庆城市形象

  徐园媛 陈思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擦亮城市“名片”,让红色资源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全面提升重庆城市形象。

  拓宽红岩精神传播渠道。红岩精神是重庆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重庆城市形象必须将红岩精神作为重庆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内在之“魂”,全力拓宽红岩精神传播渠道。一是在重庆城市视觉形象建设中强化“红岩”元素。在城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风景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打造中全方位融入“红岩”文化符号,进一步提升整个城市的红岩文化氛围;开发红岩文化旅游衫、书签、扇子等文创产品,推动红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在重庆城市形象网络建设中突出“红岩”特色。构建“红岩联线”全媒体传播矩阵,有意识地进行“红岩”话题的引入及强化,创新红岩文化传播方式、路径,以故事化、趣味化创作形成“官方+民间”的联动传播格局,提升红岩精神和红岩文化的网上传播力、影响力;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手段,建设沉浸式红岩历史文化云上体验馆,打造多维度的红岩历史互动平台,生动还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奋战的历史场景,使观众在虚拟现实体验中增强对红岩历史的感悟与认同。三是创新性推动红岩文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借鉴甘肃《又见敦煌》、山西《又见平遥》等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的经验,创作以红岩文化为主题的演艺项目《又见红岩》,打造重庆国际名片;以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下辖53处革命文物旧址为依托,结合重庆山水夜景资源,加大“红色文化主题夜游产品”等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充分发挥红岩文化辐射效应。

  加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不仅能够激活重庆城市活力,还能增强城市特有的文化软实力。公园、博物馆、文化街、陈列馆等作为城市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塑造积极、具象的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重庆统战历史文化街区、红岩文化公园、重庆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陈列馆等。红岩文化公园建设,应以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导向,联动周边红色旅游景点,打造重庆红色旅游新地标,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升重庆城市红岩文化氛围。重庆统战历史文化街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建设,应充分融合重庆城市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发挥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开发重庆红色文化精品体验场所,实现资源融合和价值提升。重庆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陈列馆的建设,应与城市发展定位有机结合,将无形、抽象的红色精神和文化转化为有内容、有载体、有体验、能互动的城市红色记忆空间,实现红色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呈现。

  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重庆是一座红色基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提升重庆城市形象,要将红色旅游作为重庆形象建设的新动能,充分挖掘重庆红色旅游资源。一是加强渝东川陕革命根据地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打造以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南渡沱红军渡口为代表的标志性红色旅游景点;支持渝东北红色旅游资源同三峡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联合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品牌;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及周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努力打造区域内形成网格、区域间主干交通连接、景区景点互通互联的旅游交通格局。二是加强渝东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增强文旅互动性,提升游客体验,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渝东南红色博物馆建设,实现红色文化智慧化。统一规划、全盘考虑,借助区域内人文、自然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将红色资源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准确把握历史脉搏,提炼渝东南红色精神,打造渝东南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文化旅游区大型红色舞台剧。三是加强渝西革命根据地文化旅游区红色资源开发力度。依托陶行知、卢作孚、邱少云、饶国梁、杨尚昆等名人故居,重点打造名人故里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旅游大营销,全力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品牌,将人文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积极探索举办各类特色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提升重庆整体城市形象。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数字时代“数绘”新重庆城市形象

  孙艳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社会公众心中形成的认知和印象,源自其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经济格局、城市精神等,除反映在外观面貌和视觉识别上外,也映射在社会民生、产业发展、文化内涵等内在气质中。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为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作出的“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有形载体”战略要求,基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建设目标,新重庆建设应以数智化为抓手,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的道路,用“数字+”赋能城市更新,“数绘”出数字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全新城市形象。

  打造“数字+”高品质民生形象。在数字时代,以新技术体系推动社会形态和治理模式变革已成为释放城市发展活力、打造城市招牌、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导向。一是做靓“数字+”城市界面。基于重庆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城市形态,要从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建设入手,利用“大智移云物区”等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让连接人文与自然的城市界面更具活力,让“山水之城”的颜值更高,让“美丽之地”的气质更佳,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二是拓展“数字+”公共服务。着眼于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围绕托育、养老、便民、救助、居住、健康等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现跨领域多部门一体化高效协同,创新公共服务机制,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让数字社会“触手可及”,让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拥抱新时代新技术新方式,增强数字公共服务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承载力。三是深化“数字+”社会治理。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变革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通过体制机制系统性重塑,实现“整体智治”。

  打造“数字+”高品位产业形象。在数字时代,围绕数智化赋能产业创新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城市社会美誉度和城市知名度的鲜明表达和重要标签。一是推进“数字+”科技创新。瞄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完善“高精尖缺”人才精准引育机制,让重庆成为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向往之地。通过数字赋能提高传统创新要素的含“数”量,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成果,因应时势打造数字时代的创新之城,为重庆贴上创新型城市“标签”,用创新重新定位人们对重庆的认知。二是构建“数字+”产业格局。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跑出智慧之城的“加速度”,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具竞争力。三是加速“数字+”创意经济。大力实施创意经济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经济发展平台,培育数字消费新场景,加快构建特色数字文创产业体系,深化“数字+”文创融合发展,形成“数字+”创意经济新生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设计品牌,擦亮重庆城市“创意设计”新名片。

  打造“数字+”高品格文化形象。在数字时代,利用现代数智技术打造鲜明“城设”已成为绽放城市品格、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一是做活“数字+”文化资源。通过VR、AR、MR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我市丰富的三峡文化、巴渝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实景化存档、艺术化再造、数字化保护、立体化发展、可视化传播,让大足石刻、洪崖洞、铜梁龙舞等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助力文化资源走向世界,打造“数字+”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二是做强“数字+”旅游文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在推动全市景区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化管理的同时,在数字重庆“一张网”下构建全市数字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一大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头部网络直播,开发“云演艺”“云旅游”等文旅“云产品”,打造数字文旅超级IP,持续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唱响重庆品牌。三是做好“数字+”红色品牌。要加快大数据智能化科技与红色资源的融合创新,将红色资源、红色胜境串点成线,加快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开发和传播,以更加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方式呈现革命故事、还原红色场景,推出“云上红岩”等云体验项目,打造“数字+”高品格红色之城,做强重庆红色品牌。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硬实力”

  匡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奋力抓好文化强市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重庆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引导力、向心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将提升重庆城市形象“硬实力”,让重庆持续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

  夯实文化根基,提升城市创造力。科学的体制机制、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是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的“硬核”。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有效配置;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和人才建设,完善相关法规,形成有序文化市场;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二是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有特色、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公园、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设,确保文化建设工作“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三是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中心,发展新型媒体、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业态。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品牌能够帮助城市获取发展先机和丰富的资源,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是立足地方特色。要立足重庆特色,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城市吸引力。二是创新活动形式。要通过创新建立“城市文化菜单”,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要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广文化品牌,宣传好、挖掘好、利用好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形象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打造文旅、商务、康养融合发展的新型消费集聚区。三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支持武隆旅游国际化试点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提炼文化符号,提升城市感染力。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而城市文化符号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和最突出特点的认同与表达。一是多角度提炼重庆文化符号。系统梳理重庆各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重庆文化内涵,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提炼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二是精心设计重庆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要设计统一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凸显城市形象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并引导全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循序渐进将形象标识纳入其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强其认知记忆和品牌识别,提升本地居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三是多渠道融入重庆文化符号。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更新提升各方面,在城市的总体风貌、总体空间、建筑风格、景观风格中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城市形象的文化魅力。

  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向心力。城市精神是引领发展的“风向标”和凝聚人心塑造形象的“吸铁石”。一是用好历史文化资源。重庆人文荟萃、底蕴厚重,要保护好、利用好重庆传承千年的长江文化、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等,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创新资源运用手段,让山城的人文“富矿”焕发新生机。二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岩精神成为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激荡出英雄之城的澎湃正能量。三是塑造重庆特色形象。政府重视、全民参与,文旅双晒、文化互鉴,继承传统、添加血液,展现重庆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形象,展现重庆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山河秀美的城市形象,展现重庆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形象。

  强化舆论引导,提升城市影响力。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提升城市形象引领力需要强有力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作支撑。一是讲好重庆故事。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围绕全市人民在奋斗实践中的创新做法、新鲜经验、感人瞬间,讲好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精彩故事。二是用好媒体资源。争取中央媒体加大对我市正面宣传报道,对外展示重庆良好城市形象;做好与市外城市权威主流媒体的对接联络,增进互联互动,深化交流互鉴,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合作。三是建强宣传平台。深化媒体改革升级和全媒体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报、台、网、微、端”之间的互动,采取“视频直播”“融媒航拍”“云访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宣传实效。

  (作者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

  塑造重庆城市新形象要发挥桥都魅力

  梅新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重庆凭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肩负着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中心城市建设重任。山水重庆、中国桥都。打造好、发挥好桥都魅力,既是展示重庆对外开放国际新形象的应有之义,也为构建真实、立体、多元国家形象贡献重庆元素。

  利用“桥”空间,让城市环境更宜居。重庆桥梁数量多、类型全、技术高,创造了巨大的桥下空间,盘活这些“灰空间”,需要将实用性、艺术化、国际范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要因地制宜、一桥一策、打通断头路、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周边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共活动空间接地气、聚人气、增活力,充分展现山城生活的丰富多元,使大众能够在娱乐、休憩、健身、交往等生活情景中产生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以人间烟火气让城市更有温度。要打破空间割裂,与周边建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连接,进行整体化设计,综合运用桥柱彩绘、浮雕、垂直绿化、主题意境表达等手段营造竖向空间的层次感和横向空间的延伸感,提取地域元素,在“桥”空间嵌入文化长廊、水雾电影、穹顶投影、桥梁趣味简介等,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场地特色,推动城市“暗点”变为居民常来的“打卡”点,让城市更有态度。要主动抢抓RCEP合作机遇,立足成员国、面向全世界,设置多语种的导览牌、指示牌等标识系统,促进手语翻译、文字提示、语音提示、视觉辅助、无障碍导视等类型服务提质增量,实现辖区内公厕、公交地铁站、公共饮水设备的电子导航,保持可行走跨江大桥桥头两端服务设施的对称性、畅通性、便利性,让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更有深度。

  创新“桥”文化,让城市发展更有韧性。由于短视频传播而迅速增长的话题、流量,让重庆“桥”文化超越历史文化遗迹的范畴,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桥梁文化,已成为山城独有的城市名片。重庆要实现城市形象品质提升,就需要在山城文化中不断挖掘桥梁文化基因、打造桥梁文化品牌、推广桥梁文化。要始终坚持以巴渝文化、红岩文化为现代“桥”文化之“根”,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不断挖掘尊重自然、奋斗向前、开放连通的文化之“魂”,在传承创新中发掘重庆人民特有的踏实勤劳、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文化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集体文化记忆。要让“桥”文化融入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中,集中展现桥梁蕴含的先进技术、精湛技艺、工匠精神,创作一批优质的摄影、短视频、微电影、舞台剧、专题节目等作品,讲好重庆桥梁和桥梁人的故事,集中力量重塑代表重庆的桥梁地标,孵化桥梁文化品牌大IP,衍生出一批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大众日常精神生活。要以桥为“桥”、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好利用好公共文化国际交流基地,提高“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项目、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项目中东盟留学生比例,开展桥梁文化知识竞赛、设计大赛、技术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全面塑造“万桥之都”、智造重镇的国际形象。

  解码“桥”科技,让城市管理更有智慧。提升城市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离不开对桥梁的科学养护管理。要大力推广普及桥梁身份二维码,补齐老旧桥梁数据信息,实行一桥一码、加强桥梁信息公开、实现数据共享,从技术层面为公众参与桥梁故障报修提供基本条件,加快桥梁智慧化建档进程,变“被动修复”为“主动养护”,消除“重建轻养”行业痛点,进一步提升桥梁的管养能力和效率。要加快构建城市桥群集中监管平台,打破数据信息壁垒,构建全天候、全周期、全方位集“建、管、养、查、评、修、研”于一体的智能信息网,设置实时监控、科学养护、风险预报、应急处理等多场景模块,实现“一个平台,全市统管”,让桥梁监测数据从“静态”变为“动态”,缓解安全风险管控难点,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应急三管齐下。要加强人、车、道、桥多主体之间信息交互机制,在保证桥梁精准感知桥梁压力、位移、温度等结构健康数据的前提下,积极协同专家科学划定桥梁运行的安全边界,随时根据气象状况、车辆超载、堵车等特殊情况,准确研判大桥是否过载,保证疏通车流和救援的及时性,以“智慧化”提升“治理效能”,缓解“逢桥必堵”现象。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