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然而,当前乡村“空心化”严重,资源外流且缺乏活力,“人才”和“人气”短板十分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新时代,原来未受到充分重视的山、水、林、田、湖、草、村、屋等资源,在新时代被重新赋予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人们对于优质生活的定义也发生着微妙变化,高品质的乡村生活逐渐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生活”,乡村产业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产”。然而,乡村多元价值的真正实现既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多元群体的有效参与。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与位于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四坪村遥相呼应,成为重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四民”村庄。两个村庄都在积极顺应时代变化中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组织创新与机制创新,实现从“空心村”到“四民村”的蝶变。
首先,“四民村”通过对老村民内生动力的激发与组织化聚力,让“个体”变“主体”,成为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次,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通过“荣誉村民”和“新村民”的引入,既扩大村庄“朋友圈”,营造创业生活的良好氛围与环境,还有助于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做新“土特产”文章;再次,通过对“云村民”的创新性引入,有助于突破村庄的物理限制,既促进乡村空间资源数字化与价值实现,还以“线上+线下”方式吸引更大范围的人才和资源回流,“破圈”盘活“沉睡”的乡村资产与生态资源。
总之,通过以上“四民”的协同推进,变从乡到城的“单行道”为城乡互通的“双车道”,以更多元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
实际上,其还呼应着中华文明中“士农工商”的传统四民论,体现“百业乡村”中包括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工商业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四民村庄”以乡情为纽带,通过内外联动激发村庄活力,让更多人不仅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更成为美好家园的缔造者与守护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福建屏南四坪村还是重庆巴南鱼池村,“四民”都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付诸实践。鱼池村不仅传唱着村民“入股”的《云上鱼池》,还发起“爱乡会”以凝聚各界乡贤,同时还推出“我在鱼池有亩田”等创新实践,以汇聚“四民”力量,实现“大食物观”下的“藏粮于民”。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2023年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通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通道”,并要求“深化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动优质资源要素下乡进村”。为此建议,一方面,出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同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渠道,以人才带动城乡要素流动与农村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努力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短板,让乡村成为多元主体都可以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同时构建有利于市民下乡并与在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机制,“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各类返乡人才转化,变“内卷”为“内循环”,进一步发挥乡村的“压舱石”作用。
(作者系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