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编者按

  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强特色产业,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也指出,要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成渝两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两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更快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打造优质高效现代特色产业集群

  张晓月

  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不仅能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农业竞争能力。要建设优质高效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就要从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平衡经营主体关系、提供积极政策支持、促进多种要素汇集、延伸全产业链等方面发力。

  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地方优势农业产业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核心。一要掌握成渝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相比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对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依赖性较大、地域根植性较强。因此,要在掌握成渝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二要突出成渝优势农业产业。地方优势农业产业是农业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内核。地方优势农业产业是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具有本土历史传承性、文化独特性、社会网络系统性等特征的农业产业。因此,要基于成渝地区巴山蜀水等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成渝地区最具有独特性和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为成渝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平衡经营主体关系。农业产业集群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或涉农企业。其中,农户是基础主体。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农产品和涉农产业初级原料的提供者。农户生产能力的大小、产品质量的好坏、生产经验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农业企业的发展状态。专业合作社是组织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在提高农民谈判能力、共享产销信息、规范农户经营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农业企业是引领者。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引导农业生产向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三者紧密衔接、共同构成农业产业的生产核心。因此,建设成渝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就需要统筹好、协调好、维护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农民的获得感。

  提供积极政策支持。农业产业集群政策包括集群规划布局、集群硬软环境建设、科技投入和品牌建设等。一要加强统筹规划,把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上升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高度,列入成渝两地农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农业产业集群。二要优化集群硬软环境。在建设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包括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规范透明的监管执法、公正公平的法治保障等软环境建设。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品牌建设。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立成渝地区农业产业的创业企业孵育体系,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成渝地区特色农业产品,加强农业区位品牌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地理标志品牌。

  促进多种要素汇集。通过政策支持,大量吸引企业家、高科技人才与企业、资金等专业化生产要素在成渝地区集聚。一要加强高素质农业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不断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发挥人才在发现新产品、识别新产业、利用新资源、开拓新市场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二要引进高科技产业企业与机构。引进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三要加大资金投入与融资支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农业投资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各类农业担保公司开展多形式合作与业务创新,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问题,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产业集群建设。

  延伸全产业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着耦合关系,尤其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空间聚集。一要构建高效敏捷的农业产业链。按照优先连接机制,以县城或中心镇为基地,以交易市场、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村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等为主体,重点培育网络核心或一级集散结点,加快建立以核心组织为主导的网络链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高效敏捷的农业产业链。二要促进全产业链延伸和拓宽。加快种养、加工、流通和相关服务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集聚,努力促进集群生产经营网络、辅助服务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低成本延伸,向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网络拓展,形成集群高地,吸引更多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在成渝地区聚集。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加快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

  马绍文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提出,“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也明确要求,“要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做好先行先试和发展示范,有利于推进区域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成渝一体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着力把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打造为库区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试验田和排头兵。

  聚焦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底蕴更厚。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市、区县、乡镇、村规划统筹编制,把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引入城市规划理念,创新“村规划+项目清单”实施机制,保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在城乡规划展览馆中增加乡村板块,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二是深入实施“五·一”提升工程。即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城乡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实施区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加快村便民服务中心双车道“全覆盖”,推行农村客运预约响应式出行。推行“以专业供水公司管理为主、镇村管理和用水户管理为辅”的农村供水工程运管模式,逐步实现城乡同水同质同价。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覆盖。推进农村快递物流“汽车化”和加快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片区化。重点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关注改厕的质量与效果,稳步提升卫生厕所覆盖率,抓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加大聚居点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四是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小镇。充分发挥乡镇承接县城、辐射乡村功能,深入挖掘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生态禀赋,加快古镇、古街、古村落等传统文化镇村改造提升,推广“一墙一故事、一院一历史、一村一特色”,促进乡村与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加快构建乡村善治格局,让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里子”更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要创新“四治融合”实现形式。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水平。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主动上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大事共议、小事共商、私事共评”的文明议事新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二要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聚焦乡村治理重点任务、重大事项等开展赛马比拼,突出示范引领,鼓励和引导基层开展试点探索,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治理最佳实践案例。拉高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标杆,开展“美丽乡村健康跑”“村晚”“村歌”等活动和“村规民约”等制定,选树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三要深化推广乡村治理模式。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推行“乡村物业”“四邻联动”等典型做法,引导拓展积分应用领域,更好调动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全面推广“清单制”,优化完善权力、自治、协助、证明、服务、负面清单等,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探索推进“院落制”,推广村民说事等创新经验,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锚定强村富民工程落地实施,让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成色更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事关“三农”工作中心任务的有效落实,事关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建设的根本成色,也事关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系数。一是统筹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推动粮油加工、生态畜牧、火锅食材、预制菜、柑橘、中药材、榨菜、茶叶、重庆小面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坚持抓好数字化种苗工厂、数字农业直播电商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品牌引领+标准支撑+直播带货+数据赋能”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完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二是推动城市要素下乡进村。完善“三师一家”投身乡村制度,探索通过乡村兼职、岗编适度分离等方式,推进城市科教文卫体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推进电商、快递进村,鼓励供销、邮政、电信等系统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商物流站点、冷链物流体系、网络平台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运营。引导农民自主网上购物或提供公益性代购服务,逐步改变农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打造新型帮共体。三是有效激活“沉睡”的资源资产。通过搭建集体资产运营平台,把农村闲置学校、农房、厂区等大量资源整合起来,推动“村企合营”“飞地”发展等模式,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公司化架构运营,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土地经营、农旅结合、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做好农产品市场这篇大文章

  张秀 崔健

  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助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要找准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痛点、难点,疏通堵点、瘀点,在产品、管理、流通、保障上做文章,加快构建稳定高效、辐射全国、沟通世界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在产品品牌化上做文章,让农产品市场“火起来”。农产品市场拓展和延伸的根本是提升产品质量,做优做强品牌,发挥品牌溢价效应。因此,成渝两地要积极做好品牌化文章。一是提品质。品质是内体,品牌是灵魂,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和保障。实施减肥减药工程,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强农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供给筑牢品牌根基。二是树标志。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如“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三是强宣传。办好乡村振兴国际博览会,共同构建联系紧密、特色鲜明、市场叫好、人气集聚的开放型川渝农产品会展价值链。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宣传和消费引导。

  在管理规范化上做文章,让农产品市场“顺起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前提下理顺权责关系,让农产品市场走通走顺。一是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成渝两地要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对农产品批发商、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经营主体责任。二是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构筑农产品信息化平台,及时通报区域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信息传输反馈系统,顺畅上下,左右贯通,提供权威、及时、有效、准确的农业信息。三是售后的规范化管理。售后服务、客户反馈、复盘调整等也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农产品售后管理服务体系,成立专业化售后人才队伍和组织,提升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程度。

  在流通高效化上做文章,让农产品市场“活起来”。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枢纽和桥梁,其流通运行状态直接关涉“菜园子”“菜篮子”“钱袋子”以及市场活力。一是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渝两地要加快建设综合性交通网,建设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健全覆盖农产品集货、分拣、包装、储藏、配货和销售的产地综合性集配中心。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推进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乡村网络信息全覆盖,推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产品市场延伸。二是创新流通业态模式。在传统“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产销模式基础上,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三是完善流通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经纪人队伍、代理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运销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配套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在保障有效化上做文章,让农产品市场“稳起来”。稳定的环境是农产品市场持续运行、走实走远的关键,要让农产品市场稳起来,需要强化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修订完善覆盖成渝两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监管,建立和完善治理重要农产品垄断的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应急处理机制。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营造农产品市场法治化环境。二是完善资金投入体系。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对农产品市场的支持。完善税费制度,建立惠农税制,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税收,保证税收的公平性。三是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加大农业领域专家人才培养,鼓励更多专家学者投身农产品市场研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业农技、市场营销、方法管理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大力推进成渝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张小玲

  科技引领和装备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川渝两地的农业科学院联合相关单位发起成立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多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综合评估,成渝两地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入新阶段。但是,两地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农业创新联盟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业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畅通等。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大力推进成渝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农业创新平台作用,提高原始创新策源动力。推进成渝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作用。一要把握好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服务成渝地区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应当立足成渝地区实际,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要整合创新平台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目前,成渝两地多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国家级科技园区是由双方共同发起成立的,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服务工作,引导创新平台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三要强化数字赋能,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发展不断深化,借助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平台聚集资源的能力,而且有助于科研效能的提升。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为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奠定科技基础。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制定适度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做好财政经费使用审计,确保经费落到实处。还要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二要建立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机制,推进农业研发与金融深度融合。农业科技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应当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作用,撬动更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三要强化人才培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区域性“三农”人才联合培养工程,构建由成渝两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涵括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的立体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成渝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强化政府与产、学、研之间的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难题,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和标志性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二是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当前,成渝地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体系相对独立,市场主体研发动力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要主动对接市场,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完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目前,成渝地区缺少专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应当加强川渝合作,建立转化平台,完善转化机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提高转化效能。

  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成渝地区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成渝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一要借助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建设目标,抓好龙头项目,通过鼓励成渝本地注册科技企业和邀请外来企业入驻等方式,打造“科创+产业”中心,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二要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品牌企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实施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基工程,选取有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完善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和孵化跟踪,加速培育一批创新型农业企业。三要强化农业创新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引导农业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加强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发展,在项目申报、经费支持、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四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要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加强交流,增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推动国际农业科技和产业合作,吸引跨国农业企业到成渝地区投资兴业。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