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 以科技之力成就创新梦想
第012版:教育观察
上一版   
江北 以科技之力成就创新梦想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 以科技之力成就创新梦想

  孩子们点亮创意,拥抱阳光与快乐

  学生参加科创活动项目

  科创活动走进校园

  核心提示

  江北,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始终勇立改革潮头、践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庄严承诺,以高水平科技教育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个又一个亮眼答卷。近3年,全区学生在科技类赛项中获得全国冠军1个,一等奖33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28个;市级一等奖329个,二等奖465个。今年年初,重庆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共评出小科学家9名,小发明家20名,科技小能手29名,其中,江北区就有11名学生上榜,其实力可见一斑。

  一串串闪亮数据,既是江北城市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江北科技教育深厚积淀的有力见证。近年来,江北区以“科创强区”行动为统领,以“五个一点”为载体,从政策支持到平台搭建,从智慧引领到全面开花,不仅催生了科技教育的新生态,也开创了全区教育发展新局面。

  守初心 强责任 “五个一点”强赋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家一直重视中小学科技教育,力求通过扎扎实实、锲而不舍的科技教育培养出更多满足科技发展、科教强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在江北区教委负责人看来,中小学科技教育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竞争力。

  思想有高度,行动才会有力度。

  “双减”背景之下,江北区提出探索实施“五个一点”,“读一点名著、做一点运动、学一点艺术科创、会一点家务、搞一点实践”,在落实五育并举方面探索实践出一条创新发展道路,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份“江北智慧”。

  科技教育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在江北区得到高度重视。江北区打好政策、制度、资源等一套“组合拳”,亮出实干担当的“真功夫”。

  江北区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投入近千万元为各学校建设了科技室、实验室等;联合教委、区科协、区科技局、区教师进修学院等相关部门,为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搭建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探索,形成先进的科技教育校本经验。

  在这样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里,江北科技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徐悲鸿中学利用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科创中心、学习中心)等,共开设五大类30余门课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将想象化为现实;新村实验小学校加大科技投入,新开辟了模型制作室、车模训练室等场地,方便学生一展拳脚。

  江北区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中都有一粒科创的种子,而教育所能做的就是给这粒种子充足的水分养料,让其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抓载体 建平台 鱼跃鸢飞各显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前的江北区,正以创新的思维、深远的谋划,为广大学生打造更宽广的科技创新大舞台。

  2月28日,由江北区教育委员会和江北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和江北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学会承办,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协办的江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展评活动在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来自科技实验小学、华新实验小学、行知学校、重庆十八中、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等18所中小学校的百余名学生参与了终评活动。创新小达人齐聚一堂,尽情展示创新思维,放飞智慧梦想,他们将创新产品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有效整合了科技创新、社会公益、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例如智能感应酒精消毒免洗手液、螺栓推进式铅笔延长器、智能光感山地收割播种机、便民应急充电升降装置等作品。

  探究、创造显然已经成为江北孩子的一种成长、生活方式,在“双减”背景下,这种生活方式的普及更有其特殊意义。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在区科协以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中,江北持续以品牌活动为抓手,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电脑制作活动、科学素养大赛、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赛道。

  这一场场充满创意的科技盛宴,不仅给参赛选手提供了实现奇思妙想的机会,而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成为江北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载体。

  持续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不断厚植创新驱动发展的后备人才沃土,如今江北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呈现出“人人皆创客,事事可创新,处处皆空间”的生动局面,很多学生通过一次次突破、一轮轮超越,走向省市级、国家级竞技场,展现出江北学子特有的自信与风采。

  重队伍 巧联动 家校社协同育人才

  走进华新实验小学科技馆,只见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的小朋友们正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而指导老师王显平则在一旁耐心倾听,适时引导。

  “我们平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技术指导,更多的是鼓励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拥有20年执教经验的科学课老师王显平说,科技教育最重要就是让孩子敢想敢试,在一遍遍试错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这种理念下,该校已经连续5次获得“机器人综合技能项目”全国一等奖。

  “小朋友们有着千奇百怪的问题,哪些适合生发、衍生为活动?如何挖掘更多的科创教育元素?这其中都有智慧。”江北教师进修学院相关负责人说,科技教育离不开一批新时代高素质的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

  一方面,强化内功,加强科技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江北区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及科技教师线上学习交流活动,提升整个科技教师群体的能力水平。

  另一方面,做好联动,加强家庭辅导员队伍建设。江北区以市级科研规划课题“青少年科技活动家庭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研究”为载体,持续推进“家庭科技辅导员”模式,启发动员了大批家长参与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

  华渝实验学校的康育诚妈妈由单一辅导自己孩子的科技创新到协助老师完成学校科技创新组织工作,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一致肯定。她表示:“孩子身上的进步,让更多的家长看到了科技活动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和我有着相同教育观念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推动孩子的科技活动中来。”

  江北区充分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不仅凝聚起科技教育的更多力量,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找到一条新的实施路径。

  激潜能 焕活力 为国育才谱新篇

  走进江北,科创教育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多样性探索的特征,形成百舸争流、各展其才的局面。

  在江北区教委“五个一点”工程推进下,玉带山小学将科创教育有机融入到“A-STEM‘第一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科技知识、发挥创意和锻炼动手能力,形成科学思想。近年来该校在全球DI比赛中获总决赛第二名、火炬奖、亚州探索精神奖。

  相较于在小学阶段更侧重播撒科学的种子,中学阶段的科技创新教育则开始承担起未来职业选择的生涯规划导向作用。

  十八中聚焦PSI科技教育,面向起始年级开展STEAM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类选修课程,以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获为原则,着力于多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雏鹰计划”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尝试科技创新,熊心杰同学获得了江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张富友同学自荐成为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第十期学员,后顺利考入重庆大学,继续探索未知领域,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八中宏帆学校在全市率先开设了科技课,将科技课纳入正常的课表中,建设“基于兴趣项目学习”的科技创新社团,从兴趣激发到志趣导向,发现并培养“科技创新苗子”。学生自主发起、运行的科技创新社团有10余个,仅2022年,学校在科技教育领域中获得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市级一等奖25个。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洲麟,希望以自己所学,为祖国未来的科研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把科创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日常的学校在江北还有很多。“学校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村实验小学从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出发,成立了物联网、创意工坊俱乐部、航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课外科技社团,举办科技艺术节,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学生个性发展。行知小学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科学下稼”的精神及“生活教育”的思想,以邀请专家来校科普宣传、科学家故事宣讲、科技小发明活动、假期科普教育系列教育微课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为依托,培育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小小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江北区正扛起“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重庆市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责任担当,引领更多学校乘势而起,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养。”在江北看来,虽然科技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科学家,但科技教育关乎学生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关乎孩子的未来竞争力,甚至关乎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江北区将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更多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冒”出来,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

  谭茭 胡忠英 图片由江北区教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