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重庆乡村治理效能
第011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提升重庆乡村治理效能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提升重庆乡村治理效能

  编者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如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畅谈他们的看法,今日刊发,以飨读者。

  全面落实三级联合走访制度

  牟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这既是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制度抓手。长期以来,走访调查一直是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但“快递式”走访、“打卡式”走访等形式主义仍旧突出。因此,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平安重庆建设的目标要求,从制度优化、机制健全、技术创新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落实三级联合走访制度,确保乡村问题解决在一线、政策宣传在一线、服务提供在一线。

  构建覆盖面广、具体详细、动态弹性的走访制度。立足我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市情,科学设置走访计划、精准细分走访网格、广泛涵盖走访对象、协同分配走访责任,切实发挥走访调查在化解乡村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方面的治理效能。一要科学设置走访计划。根据我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坚持常态化和随机性走访相结合,制定经常性、周期性的走访计划,根据地方工作重点建立“计划表”,制定“路线图”,确保我市走访工作常态化、日常化、长效化。二要精细划分走访网格。以“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为目标,依托村(社区)划分立体化、精细化、人性化的走访网格,以网格为基础整合治理资源,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引导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三要广泛涵盖走访对象。坚持点面结合,在实现走访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村中失独失学、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成效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四要协同分配县乡村三级联动走访职能职责,构建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相扣的走访责任链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走访职责体系。

  健全系统完善、运转高效的走访工作机制。乡村治理的难点重点堵点问题不是一次走访调研就能发现、单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重点完善走访协同联动机制和工作运转机制,确保我市基层干部在走访调研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要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谋划,组建走访调研领导小组,统筹负责走访工作的计划制定、工作督导和奖惩考核等;打破部门壁垒,组建涵盖安委办、信访办、综治办等部门的大走访专班。二要建立健全问题分类机制。紧紧围绕我市乡村治理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走访调查,由走访单位根据问题性质梳理问题清单、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短期、中期、长期”明确办结时限。三要建立健全问题办理落实机制。按照“谁走访谁负责”原则,由走访单位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并跟踪问题的办理落实情况,在走访中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要建立健全回访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全覆盖回访和随机回访,对整改不彻底、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再次进行督促整改,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化、一体化的智能走访。依托我市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走访,让乡村治理更高效、更便民,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搭建集走访、议事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加强对村民诉求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实现问题发现、上传和解决同步进行,提升村民诉求的反馈和解决效率。利用数字技术逐户逐项开展“拉网式”大排查,聚焦产业帮扶、稳岗就业等重点工作进行信息统计及核实,及时上传至数字平台,为后期督导问效、整改落实提供有效依据。充分利用大数据预测村民需求、预判潜在风险,快速、全面、系统地沟通社情民意,变被动上访为主动走访。构建线上收集民意、线下走访、专人督办、领导跟踪核实的问题办结模式,确保问题解决专人专责。开通网上评价及反馈通道,不断提升村民参与监督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本文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专项委托项目:CQDX2022ZXWT—005成果]

  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冉维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关键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基础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有效参与,而文化的有效融入将发挥“黏合剂”作用,助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酉阳县南腰界镇是长征中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地,1934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腰界建立红色政权,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南腰界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禀赋,发挥文化凝聚人心、醇化民风、教育引导作用,以优质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传承红色文化让基层社会治理“有根有魂”。红色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南腰界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围绕“一讲二办三亮四带”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是党员干部以“我与南腰界同发展”为主题讲好南腰界奋斗故事,提升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奋斗精神,让基层群众知道我们为谁奋斗、怎么奋斗,形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良好氛围。二是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升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组织力。通过干部师资的“讲”带动农民群众的“习”,在村把讲习所办规范、在组把讲习所办活跃,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感召群众的主要载体。同时,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探索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新时代文明标兵评选,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承诺、亮贡献,提升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力。党员干部户户挂牌亮身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主题亮承诺、亮贡献,通过“三亮”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党员带领干、能人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四是党员干部带形象、带风气、带产业、带速度,提升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力。要求党员干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实际行动带出“南腰界形象”“南腰界风气”“南腰界产业”“南腰界速度”。

  弘扬家庭文化让基层社会治理“有滋有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网格,弘扬家庭文化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滋味”所在。一是积极培育家国情怀。在镇村组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大力倡导“我是南腰界人”的主人翁意识,让爱党爱国爱家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培育好家风提升微治理。通过实施“人立言、家立训、村立约”乡村治理模式,用良好家训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推动形成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乡村文明新风尚,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走深走实。三是引导融洽家庭关系。以伦理为运行基础,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用群众身边的案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群众要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呵护子女、关爱亲朋等,积极建设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形成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南腰界为弘扬传统家庭养老文化,探索养老服务“小切口”,以政府引导、村级主导、群众自愿的方式,在村组开办老年食堂,提供助餐服务。

  重塑邻里文化让基层社会治理“有情有义”。“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邻里文化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必备条件。一是用好“三类人”,培育“新乡邻”。培育乡村规划师,让乡村群众说了算;组建乡村建筑队,让“酉州工匠”成为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的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育乡贤新农人,让乡邻们在故乡有产业、有收入。二是建好“三个院”,搭建“邻平台”。建好村级大院,打造成为乡邻“酉事好商量”的主阵地;建好乡村书院,打造成为提供智力支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主要场所;建设农家庭院,既有和美乡村的“面子”,又有庭院经济的“里子”。三是办好“三件事”,构建“邻治理”。“大事”政府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小事”村社办,让乡邻们在议事会、评议会、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感情;“私事”自己办,让群众在新时代体现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尊严。

  (作者系酉阳县南腰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加强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

  张伟莉 何家睿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做好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事关法治主体参与和良法善治的实现,是加强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革新内容、创新形式提升“效能”,加强立法、多元协同挖掘“潜能”,培育人才、壮大队伍蓄积“势能”,聚合起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强化价值引领,明确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治理的功能。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更需要老百姓信仰法治、践行法治。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就要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将法律服务融入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的全过程,提高乡村居民整体法治素养。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是实现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关系到老百姓劳动生产、婚育养老等切身利益,事关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维护社会发展稳定。必须坚持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作为法治教育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讲好党的政策,用党中央惠民、富民、利民的政策激发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干事创业的热情;必须讲清法律的道理,用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办法,汇聚起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治理的效能。革新法治教育,优化法律服务,在法治的轨道内推进乡村治理,确保乡村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革新法治教育与法律服务内容,促进其精准化、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样态、生活形态及思想观念均呈现多样性,传统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亟需向多元化、精准化转型。要充分研判革新教育服务内容、细分对象,精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充分推广利用各类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等,动态发掘农村地区法律热点、痛点,提高教育服务的时效性和指导性。创新法治教育与法律服务形式,体现时代性、有效性。要善于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用好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介,依托新科技打造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窗口,促进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提质增效。此外,对于农村老年人也要坚持“面对面”的传统做法,采取“院坝说法”、围炉夜话、乡贤议事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服务,让法律真正走到百姓身边,成为百姓生活中的“活法”“能法”和“善法”。

  健全体制机制,培育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潜能。强化制度建设,让乡村治理行稳致远。建立责任机制,落实主体责任。《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鼓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这为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提供了依据。各地应结合实际,细化部门主体责任,将实施“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一村一法律顾问”等经验及时上升为立法规范,保障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常态化。形成协同机制,扩大社会参与。探索建立社会资源协同参与机制,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扩大教育服务阵地。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和农贸会、庙会、各类集市等,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和保障大学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等工作的实施,引导高校、机关单位等参与乡村普法和法律公益服务,实现多元协同的社会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注重人才供给,提升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助推乡村治理的势能。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要在社会中大力培养村民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农村“法治带头人”。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遴选、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制度,健全轮换退出机制,持续扩大、优化基层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要在高校中大力培养善于服务乡村的复合型法治人才。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置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谋划推动,注重思想引领、实践育人,引导教学科研更多关注和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围绕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课程,塑造一批德法兼修、信仰坚定,扎根乡村振兴实践、善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以“三化”不断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水平

  李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治理不仅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创新是抓手。近年来,武隆区沧沟乡在基层治理方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治”融合为核心、以智治为突破,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以党建为引领,在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中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乡村治理涉及广、头绪多,既是群众的“小”问题,也是政府的“大”工程。要精准找到乡村治理的切入点,问题导向是关键。近年来,沧沟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问题导向,从为民分忧的角度出发,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发力,达到凝聚共识的目的。针对土地撂荒严重的问题,成立先锋引领服务队,开展撂荒地开垦复耕行动。针对厚殓重葬等陋俗,各村组织党员、热心群众建立本村红白理事服务队,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针对老年人生活枯燥单调问题,发动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志愿服务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成立“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开展人居环境评比、乡土文化展示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感。

  以“三治”融合为核心,在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中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整体思维,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沧沟乡以“三治”融合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三治和院”。以“三治和院”为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村民议事、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组织群众完善并践行“一规(村规民约)、两事(红事白事)、三议(房地林记忆所、民主评议、渝事好商量)”制度,将基层民主自治导入制度轨道,形成议事惯性,激活议事文化,构建人和、家和、村和的乡村治理新气象。打造“一会两队三长”,以村民理事会为载体,凝聚乡贤、老党员等人群的智慧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以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开展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等活动,促进乡村公共事务健康发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池长、路长、庭院长为抓手,解决道路管护、水池管护、庭院清洁评比等难题,调动村民积极性,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以智治为突破,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当前,我国正加速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基层治理面临很多难点、痛点,用传统的方式往往难以有效破解。因此,走好乡村治理善治之路,必须牢牢抓住数字乡村机遇,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沧沟乡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聚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全乡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打造了智慧党建系统、数字化积分管理平台、数字化人居环境评比表彰系统、房地林记忆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党建工作不规范、积分制参与度不高、人居环境整治难、矛盾纠纷调解证据丢失等问题,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让乡村治理更“时髦”更高效。

  (作者系武隆区沧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链接>>>

  案例摘自《中国乡村振兴》2023年第04期“‘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乡村治理”,作者冉明凤

  石柱县:以“积分制”调动村民广泛参与

  “桥头镇积分制”是石柱县开展“乡风文明积分制”的一个缩影。石柱县鼓励农民以“善举换积分”,将爱党爱国、爱村爱家以及乐于助人、整洁环境等行为,兑换成相应分值,存入以家庭为单位的账户。老百姓不仅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物品,还可换取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等。按照“做好自己有积分、帮助他人有积分、助力公益有积分、产业发展有积分”原则,把乡村振兴积分延伸到各领域,积分结果转化运用为物质兑换、精神奖励、政策支持三类,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截至目前,石柱县229个涉农村(社区)积分管理开展率100%,农户参与率达到88.6%。

  荣昌区:以“院落制”推动治理单元下沉

  荣昌区在全区推动“新风小院”创建标准化建设。“新风小院”是各类功能小院的总称,包括党建小院、产业小院、法治小院、生态小院、文化小院、人才小院等。镇村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小院所在地传统习俗、文化底蕴、产业发展不同,差异化建设特色小院,做到“一院一主题、院院有特色”,细化治理单元、缩小治理半径,破解村大面广治理难题。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的“三崇堂”小院,以“崇文、崇礼、崇信”为建设内容。小院取名“三崇堂”,就是为了在村民中厚植家国情怀,以身边人激励身边人,以身边事鞭策身边人。

  渝北区:以“清单制”赋能提效乡村治理

  渝北区探索建立了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负面清单、证明清单“四张清单”,让基层干部干事有标尺,干什么、不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清楚明了,村委会行使职责更有依据、更有底气。据渝北区相关数据显示,推行“清单制”以来,兴隆镇为村级组织总体减负50%以上。基层组织实现“松绑减压”、赋能增效,迈出乡村治理铿锵步伐,绘就美丽乡村“兴”图景。2022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均经营性收入185.6万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7.5万户,建成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13个、示范片24个,真正把“事务清单”变成了“成绩清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