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 凝心聚力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为民营企业家送上“定心丸”吸引更多青年技能人才投身制造业代表委员共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更完善的细胞治疗技术管理政策体系从国家层面破解高等教育“西部凹陷”让企业在创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
第008版:聚焦2023全国两会
上一版   
风清气正 凝心聚力
重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为民营企业家送上“定心丸”
吸引更多青年技能人才投身制造业
代表委员共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立更完善的细胞治疗技术管理政策体系
从国家层面破解高等教育“西部凹陷”
让企业在创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会聚焦
繁荣文化事业 增效文化产业 培育文明示范区
代表委员共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本报记者 韩毅 陈国栋 见习记者 卞立成

  冉冉 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刘希娅 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沈铁梅 通讯员 程娟 摄/视觉重庆

  焦兴涛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受访嘉宾

  冉冉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重庆知联会副会长

  刘希娅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沈铁梅 全国政协委员,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市川剧院院长、市文联主席

  焦兴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任蓓 重庆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文化建设作了专门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重庆建设成为一座“承千年文脉、筑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

  建设文化强市,重庆有哪些资源抓手?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路径?3月11日,本报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专家,就此展开讨论。

  繁荣文化事业

  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标尺是文艺作品的整体质量。

  近年来,我市文艺的“百花园”,可谓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电视剧《绝密使命》和图书《下庄村的道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川剧《江姐》获得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项——文华大奖,这是重庆文艺界继川剧《金子》之后,时隔22年重获该项大奖;群众合唱获“群星奖”、杂技获“金菊奖”、曲艺获“牡丹奖”、民间文艺获“山花奖”……重庆文艺实现中国艺术舞台“大满贯”!

  重庆文艺如何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在焦兴涛看来,要认真研究梳理我市文化艺术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冲击“高峰”,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强短板建设夯实“高原”。他建议,成立重庆艺术基金,支持文艺创作、展演、培训;把文艺元素融入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在继续建设“书香重庆”的同时,开展“美育重庆”建设。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艺院校、院团、研究机构的投入,对文艺人才形成聚集效应。

  在沈铁梅看来,要一手继续发挥现有文艺大家的作用,一手加大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增加对文艺的投入,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将重庆具有独特地域个性的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创作挖掘具有巴蜀文化特色和气质的文艺作品,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与城市标识。

  冉冉认为,创作文化精品,需要利用好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选题,鼓励作家更热切地回应时代召唤,不断提高“四力”,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巴渝之美。她还呼吁营造良好的文学生态,不断夯实发展重庆文学事业的人才基础;发挥好作协的纽带功能,为作家创作精品提供有力支撑;为优秀作品的传播普及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增效文化产业

  以数字化变革蓄势赋能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2022年,重庆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144家,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新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个,总数达12个,位列全国第二……

  不过,对标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区市,重庆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大力实施数字化变革,为文化繁荣发展蓄势赋能。”任蓓建议,实施智慧文化建设行动计划,推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应用,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业态,培育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焦兴涛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提档升级“长江文化艺术节”“中国乡村艺术季”等文化展、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还要增强城市文化体验感,提升城市灯光工程的文化含量,鼓励民间博物馆建设,鼓励城市音乐酒吧发展,丰富城市氛围,营造现代气息;深化校企合作,建设重庆动漫数字产业基地集群等。

  沈铁梅表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关系,多打造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培育文明示范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

  “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是重庆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刘希娅建议,在各行业各领域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工程,特别是要引领广大青少年学习、弘扬、传承红岩精神。刘希娅介绍,谢家湾学校把红岩精神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渗透在学生培养的全流程。

  她建议,要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政府重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实践的“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格局,多策略引导孩子们学习、践行、传承、弘扬红岩精神。

  “建设文化强市,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构建畅通的价值引领传导路径,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建设新时代文明示范区。”任蓓建议,要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聚焦文化惠民、文脉传承、文明创建、文旅发展、融媒传播,统筹建设网络强市、数字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