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防火主隔离带添新绿政务简报第十一届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首届中外旅游交流活动开幕重庆新增71个互联网小镇678个互联网村走,种树去!我市公布72个义务植树基地名单助建科创“一座城”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第006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缙云山防火主隔离带添新绿
政务简报
第十一届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首届中外旅游交流活动开幕
重庆新增71个互联网小镇678个互联网村
走,种树去!我市公布72个义务植树基地名单
助建科创“一座城”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局谱新篇 奋进新征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助建科创“一座城”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学生技能实训

  核心提示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此战略目标指引下,西部(重庆)科学城承载着川渝携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

  如何在这一国家战略中贡献高职科教力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聚焦机制创新,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促进成果转化,以加大资源集聚、搭建重大平台、构筑科研生态为着力点,形成多方合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发挥作用”形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绽放的“高职之花”。

  着力加大资源集聚

  园校融合提升创新能力

  聚焦重庆市“2+6+X”重大产业布局,学校探索出一套“园区(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平台(团队)破题”的技术水平提升创新模式,积极推动博士专家进部门、进产业、进园区,重构共建共享共赢的“政产园企校”合作新局面。

  学校积极主动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头部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等展开技术交流,汲取各方在技术攻关、组织研发、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等方面的关键点。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校内外的“高精特尖”院士专家汇聚于此,将产业发展与学校特色识别、匹配形成全新资源集聚,不断解决技术攻关的“难点”、组织研发的“痛点”、成果转化的“困点”、服务产业的“卡点”,持续助力企业纾困。在此推动下,学校2022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0项,实现学校牵头立项重庆市重点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学校与中核集团同方泰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学校牵头的重庆市城市建筑智慧运维高校工程中心,在“分布式全局自动寻优区域能源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5个重庆市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下,攻克建筑能源低碳绿色化改造技术等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仙桃数据谷等800余万平方米建筑中,近5年产值近5亿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着力搭建重大平台

  校企联合推动成果转化

  面向新一代高性能芯片、智慧建筑、智慧医疗器械等数字产业方向,学校实施引培并举“双轮驱动”,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为核心抓手,以合作共建省部级研发平台为主要依托,确立了学校—企业—园区多方共建共享的“矩阵式”科研组织形式。校企共建的城市建筑智慧运维高校工程中心等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同时形成了“研究方向必须聚焦行业发展、科研项目必须来源于行业真实需求、研发过程必须与企业深度交流、研究成果必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四个必须”平台建设原则,建立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成果转化”的建设模式。

  科研平台支撑重大科研成果频频产出。近五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的科研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与此同时,学校科研方向紧跟企业需求,搭建了“项目团队+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一体化平台,建立了“需求—立项—研发—成品—转化—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全链分权定向转化机制,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同时,打造自有专兼职“技术经纪人”队伍,盘活校属企业资源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并设立转化基金。2022年,学校授权发明专利164项,位居全国高职第二位;科研与社会服务收入突破5000万元;自动生成虚拟化网络切片术等36项技术创新成果助力地方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6亿元。

  着力构筑科研生态

  校地联合蓄积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学校主动谋划“环重电”创新生态圈,不断助推全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双循环三融合”协同发展科研治理模式,将科技创新供给与“两链”的持续需求不断正向循环,便是学校提出的创新之举。学校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推动“机构—制度—文化”“政府—行业园所—企业—学校”“平台—项目—成果”多维度融合。在技术与产品开发创新生态下,全校师生披荆斩棘,孕育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据介绍,近五年,学校教师参与科研创新的比例不足70%上升到90%以上。学生通过“五个一”工程(掌握一个前沿技术、下沉一个科技企业、参与一个科研项目、确定一个技术导师、获得一个大赛荣誉)提升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逐渐形成。近5年,以成果转化为支撑,学校更是实现了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到2022年斩获4金的跨越式提升;学生李小松也以优异表现,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技术项目中斩获金牌。

  下一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将紧紧围绕重庆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影响力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机制、拓宽视野、培育人才、协同“大学大院大企”要素资源搭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载体,助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展,为加快实现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周珣 谢静

  图片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提供

  链接>>>

  践行科技创新使命担当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十三五”以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深入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紧抓“三个着力点”统筹布局“有组织科研”创新生态,在国家重大战略与引领区域发展中积极担当。“智能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就是一个深入实践的典型案例。

  大健康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型产业积极布局,学校结合自身电子信息特色,在谢光辉教授领衔的重庆英才·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应用及服务创新创业团队基础上组建智慧医疗器械方向,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所及企业,构建智能医疗康复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依托国内龙头企业落户重庆的机遇开展校企合作,双方通过师资互嵌、校企共训、培训移植等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12项,实现横向科研项目收入500余万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通过长期技术服务形成了智能康复机器人研究中心,促进校企科研合作走深走实。

  同时,团队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突破业内重大技术瓶颈,实现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实现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值3亿余元,学校牵头荣获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合作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的能力得到重大提升,谢光辉教授因在机器人前沿技术探索、产业应用开发等方面的贡献荣获2022年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恰佩克“年度卓越学者奖”。近3年,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多项国家级比赛奖项,成绩斐然。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