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农业装备专家团队负责人赵立军教授指导果农操作丘陵果园智能施肥机 |
核心提示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和关键。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把学院建在乡野之中,把专业建在产业之上,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的思路,构建普职成相贯通、农科教相结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融合办学模式。
接续奋斗开新局,重庆文理学院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搭建了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学院联盟“一地两院一联盟”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打造干部人才“作表率”、专家人才“强保障”、乡土人才“作支撑”、新型农民“挑大梁”的人才矩阵,为全市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文理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汇聚先锋力量
干部人才争当“领头雁”
余继军是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团总支书记。2021年5月,他主动申请来到武隆区火炉镇鲁家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刚上任,余继军就投入调研和走访当中,发展山羊产业成为他的探索方向。随后的日子里,余继军围绕“动员村民养殖山羊,帮助村民发展山羊,助力村民销售山羊”忙前忙后,还与山羊养殖大户徐树共同发展壮大“碗碗羊肉”的规模。
在余继军的带动下,鲁家岩村的山羊、碗碗羊肉、高山蔬菜形成特色产业,村民们走上了产业发展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重庆文理学院选派的每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凭借大刀阔斧、敢于创新的胆识,成为传播党的声音、落实重大政策,带领群众致富、推动持续发展的先锋骨干力量。
学校校长黄伟九表示,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队伍。重庆文理学院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优秀党员到乡村振兴最前沿,实行项目、资金、责任“三捆绑”,为干部人才铺实“成长路”、搭好“成才梯”,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精锐之师”。
2014年至今,学校已连续10年选派脱贫攻坚或乡村振兴干部到基层一线,目前仍有向明、李云、卢刚、余继军、江绍虎5名驻村第一书记坚守在武隆区,带领干部群众开展乡村治理、党的建设、强村富民等工作。同时校内各单位持续开展党建下乡、工会下乡、学生“三下乡”、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坚持“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的原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积极承办人社部智能农业装备高级研修班、鲁渝协作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干部联训班、全市驻村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全市村支两委示范培训班等,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进一步培育壮大了干部人才队伍。
夯实中坚力量
专家人才形成“智囊团”
2022年1月,重庆首家“智能农机装备试验示范基地”落户永川区临江镇,目的在于逐渐引导全区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智能机械化生产,加大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试验示范规模。
得益于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赵立军教授和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赵博教授领衔的智能农业装备专家团队深入开展乡村产业培育、农机技术推广等工作,与市农机总站、市农机研究所、圆桂农机合作社技术单位联合开发了西南地区首款“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助力“智能农机装备试验示范基地”顺利建成。
这是重庆文理学院组建乡村振兴专家团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的一个精彩实践。
学校还组织果蔬高产栽培与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创业团队,奔赴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开展生姜、黄精、天冬轻简栽培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推进了当地产业发展。“茶”博士团队研发的茶园智慧物联网系统,使茶叶种植生产节水节肥30%以上,种植成本降低20%以上,茶农年增收5000元~6000元。
如何加强专家人才的建设培养力度?学校广开门路“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多措并举“留”才,以项目合作、现场指导、定期讲座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产业发展实际困难。通过落实政策红利、加大培训力度、搭建成长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提供暖心关怀等举措,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出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据了解,学校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团队、4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团队、11个市级专家服务团队、30余个校内外联合团队,分别组织100余名博士、教授参与乡村振兴,服务了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城口县、巫溪县、酉阳县、彭水县、武隆区等20余个市、区(县);完成乡村振兴规划设计项目50余项;打造近50个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组建20个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崛起新兴力量
乡土人才炼成“生力军”
永川黄瓜山脆姜远近闻名,过去曾遭遇高温高湿、病虫害频发等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的“姜博士”科技特派员团队从事生姜生产研究,历经10余年攻关,培育出了新品种“渝姜3号”,它是首个具有高产、高抗、优质等特性的生姜新品种,每亩平均产量可达4200多公斤。
乡村振兴,凝聚乡土人才的力量必不可少。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盘活特色资源,丰富“大课堂”,打造“练兵场”,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厚植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的情怀,为乡村进行技术帮扶、项目攻关、教育医疗和科普宣传。
据悉,学校在校内相关专业中遴选了30名学生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实验班;通过“人社部高级研修项目”“鲁渝协作乡村振兴人才发展基金项目”等,近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农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年培训农技人才超过1000人次。
为培育一批种植养殖能手、乡村工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农村电商人才,学校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的优质资源,在智慧农村建设、旅游规划、人居环境设计、乡村文化设计和乡村振兴培训等领域,与内江市、武隆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黔江区等地达成合作关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智慧农业全新道路。
教育扶农也是重庆文理学院培养乡土人才、科技人才,当好乡村振兴“助推器”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开展基层干部和返乡青年的学历提升计划,为巫溪、酉阳等区县定制了“国培计划”——校对校“一对一”帮扶培训项目,培养乡村全科教师1158人,共选派1000余名大学生到贫困地区中小学顶岗支教,以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途径,选派毕业生到农村建制村和社区就业。
此外,学校引领各类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流向农村和农业,筑梦乡村建设、服务基层民生,如今已为重庆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名,培养农业致富带头人1000余名,帮扶农业企业20余家。
何霜 杜林燕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文理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