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走出去”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水利 重庆出台11条举措艺术公交车站涵养城市气质万州举行政银企融资对接 现场签约资金87亿余元2022年度“巡视巡察推动解决民生实事”十佳案例出炉三峡职业学院牵手西南大学创办“田间学院”
第007版:重庆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鼓励“走出去”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
金融服务水利 重庆出台11条举措
艺术公交车站涵养城市气质
万州举行政银企融资对接 现场签约资金87亿余元
2022年度“巡视巡察推动解决民生实事”十佳案例出炉
三峡职业学院牵手西南大学创办“田间学院”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教育链做强产业链
三峡职业学院牵手西南大学创办“田间学院”

  “稻渔学院”丰收节摸鱼比赛

  农业专家田间教学

  2月17日又一个周五傍晚,重庆火车北站,朱德全带领7位博士搭乘动车,前往位于万州区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三峡职业学院”)。

  朱德全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首席责任专家”“万人教学名师”。自2011年起,三峡职业学院联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人才培养端改革,践行“村校共生、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探索创建“田间学院”,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完善教育链、做强产业链。”3月5日,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称,在村民家门口办大学,三峡职业学院正努力将农业职业教育办到三峡库区农村的田坎上、农民的心坎上、农业的命脉上。

  从教育链到产业链

  三峡职业学院拥有87年农职教底蕴,是重庆市唯一现代农业特色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学院了解到基层两委班子履职能力不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缺乏有力举措。

  与此同时,三峡职业学院也意识到自身存在黑板上种庄稼现象,专业建设与乡村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很快,三峡职业学院想到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找到了朱德全教授和他的团队。

  “把学办到田间地头!”朱德全还是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专家,长期从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他提出“田间树人”的理念,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融为一体,鼓励三峡职业学院冲破校园“围墙”创办“田间学院”。通过送教助产,推动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

  随即,一个从教育链到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出炉:以“田间学院”为平台,探索了“五融合·五重构·五联动”三农人才育人模式。

  “五融合”即培养目标与三农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创业孵化与产教基地、三农情怀与职业素养等融合,建设田间“新农科”,破解“适应性”问题;

  “五重构”即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重构,开发三农育训教材,采取院坝课堂、行走课堂、田间课堂等混合教学方式,实现校园、庭园、田园教学时空转换,培养田间“新农民”,破解“扎根性”问题;

  “五联动”即学校、政府、企业、乡村、农民等联动,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田间“新农业”,破解“难协同”问题。

  从校园教学到田间办学

  2019年,三峡职业学院首个乡村振兴“田间学院”在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正式挂牌。截至目前,共有16所“田间学院”在三峡库区成立。

  “农学结合,行走式教学。”三峡职业学院院长李炯光介绍,“田间学院”锁定农业经理人、农场主、职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农民工等在乡人员,引领村民“网络空间线上学、田间地头跟着学、创业基地实践学、产教融合集中学”,促进乡村生态种养、智慧加工、云上销售。

  在大林村,学院教师扶永辉,既是大林村驻村第一书记,又担任了“田间学院”分院院长,轮流巡回解村民的“田间急难”,引导当地村民建起520亩“稻渔共生”综合种养基地。

  在巫溪县天元乡万春村,谭鹏昊、向邦全等10余名教师开展生猪养殖、食品加工、电商销售等专业教学,携手54名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村民办起了扶贫车间——万春村腊肉加工厂。

  “把专业办到产业上,让课堂走到田间去。”三峡职业学院副院长赵福奎介绍,学院46名科技特派员、530余名教师,以“田间创客”行走式教学、“田间120”游击式送教、“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田间农博”问需式答疑方式开展新农民培育。“开发田间教材37部、创建‘田间微课’261门,全校47个专业面向三农开展学历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

  三峡职业学院还牵头制定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国家行业标准,《田间赋能:乡村“游教”促振兴》被评为2022年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田间学院”经验在全国14所院校推广应用。

  2022年6月,三峡职业学院“斯里兰卡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开始为“一带一路”国家奉献中国“乡村智慧”。

  从“三乡人才”到新型农民

  “搞产业,没得技术、不懂管理、不会经营,啷个得行?”2019年10月,大林村脱贫户许传良与妻子成为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他说,“白天干活儿,晚上上网课,一点都没耽搁种庄稼。”

  受许传良夫妇影响,大林村共有12名农民成了大学生,并顺利拿到毕业证。

  实践中,田间学院既瞄准“在乡人员”开展“农学结合”的田间教学,又坚持为乡育人、为村育才,从志、智、情上着手,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方式育训入乡人才。

  2013年,忠县晨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丽到忠县新立镇流转600余亩田地种植有机稻,但因投入大、产量低,一度入不敷出。

  “曾有过退却的想法。”赵丽坦言,三峡职业学院田间学院落户华福村后,她开始学习“稻渔共生”种养模式,既培育出了优质稻米,又喂养起了“稻花鱼”。

  “田间学院”还主动作为,劝说鼓励返乡人员填技术短板,带领186名返乡农民工学习“稻渔共生”技术,指导239名返乡人员扎根“科学养殖、深度加工、精细服务”全流程研修,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每年还引导2300余名大学毕业生扎根乡村。

  10年来,三峡职业学院培养乡村高技能人才2.8万余人,培训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和高素质农民5.1万人。一大批“谷教授”“猪专家”“果博士”“鱼大师”在田间学院成长成才,学院教授、博士从过去的12名增加到现在的56人。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

  万州古红桔有4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一度被称为“沿江农民的摇钱树”。后来,果园疏于管理、病虫害频发,红桔品质下降,价格低又不好卖。

  “今年每斤卖到5元多!”果农魏大权称,三峡职业学院田间学院落户太龙镇后从“栽培-防治-加工”三方面着手,开展100亩“古红桔提质增效增收”示范点建设。他说,“现在果子变大、变靓、变甜了,还研发出果酒、果脯、果酱、精油、唇膏等系列产品,办起了加工厂。”

  品牌共创、基地共建、产业共兴,“田间学院”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在万州,田间学院组建“动物120”急救中心成为“百万头生猪”项目的技术保障;36名教师变身田间“赤脚医生”,为“百万亩经果林”基地“保驾护航”。

  此外,三峡职业学院还创建“三峡稻鱼米”等特色品牌,带动发展“三峡稻鱼综合种养”产业3.27万亩, 年经济效益达1.12亿元。“产教扶贫‘稻鱼共生’促攻坚”项目获评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优秀成果奖,三峡职业学院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以专业带产业、靠技能促产能,三峡职业学院助力三峡库区发展、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足、商品率高的特色产业。2019年,该学院获得全国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1年获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袁德梽 郎朗 图片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