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蟆富硒水稻丰收 |
|
石笋山风景区有机茶园 |
|
首席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 |
核心提示
时值春日,放眼江津乡村,一派忙碌景象——在鲁能美丽乡村,村民们把农业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在黄庄村,万亩油菜花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在石蟆镇农业服务中心,春耕春播技术培训课堂现场开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江津紧紧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地”目标,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以首席专家为引领、首席专家团队为载体、项目实施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科研组织模式,推动“人才—科技—产业”点线面结合,持续推动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借力人才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年来,以10名产业首席专家为代表的57人首席专家工作团队,在江津全区13个镇街建立了18个试验站,开展了7类40余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的试验示范。“高质高效”理念在帅乡大地一以贯之,农业现代化破茧成蝶。
花椒产业的降本增效
示范基地每亩产量提升104千克、种植成本降低450元
江津是“中国花椒之乡”,小小一粒花椒既是代表江津的重量级名片,也是江津重要的富农产业。2022年,全区花椒种植面积5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区和产区。
“江津花椒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区农业第一产业。”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体量大,但一直存在散户种植品质差、企业种植成本高等问题。
如何因地制宜破解难题?江津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以试验站模式在白沙镇芳阴村新建320亩花椒良种展示与全程宜机化作业示范基地,在慈云镇刁家社区建成500亩花椒智慧化生产基地。
“科技赋能产业,就是要围绕增产、降本下功夫。”花椒首席专家谢永红表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让科技赋能从品种选育到种植技术,再到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聚焦品种单一问题,从武陵山区、云贵高原等地收集保存、资源普查等方式获得野生花椒资源15份,发掘优异种质资源5个、新品种1个,为江津花椒品种创新提供优异的基因来源。目前,江津花椒国家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51份。
聚焦种植成本高问题,一方面开展花椒压枝促花、缓控施肥、重金属钝化等新技术集成,建立花椒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并广泛推广;另一方面,优选花椒专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控梢促花剂、营养保果剂等绿色农资产品,同时建立生物调控防治方法,防治花椒黄花病。
数据显示,2022年,示范基地产量从2021年的每亩476千克提高到每亩580千克,种植成本从每亩3100元降低到每亩2650元。同时,通过推广花椒轻简化栽培管理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白沙镇、慈云镇、先锋镇5.2万亩花椒大面积产量从2021年的每亩395千克提高到每亩480千克,种植成本从每亩3000元降低到每亩2750元。
聚焦精深加工不足、花椒附加值低问题,围绕花椒果皮与叶、籽等副产物下功夫——
在果皮运用上,与山东医科大学联合开展花椒医药中间体研究,镇痛疗效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将推动江津花椒开发生物医药临床药物;同时以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联合开展花椒带枝烘干与自动化分选色选工艺,开发精品干花椒、青鲜花椒油、保鲜花椒、花椒精油等系列新产品。
在副产物运用上,指导建设4条花椒副产物精细粉碎加工生产线,利用花椒叶、花椒籽粉末开发畜禽饲料添加剂,每吨新增产值600元~1000元,利用花椒枝杆粉末开发生物质燃料和食用菌基质产品,每吨新增产值400元~6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进一步利用花椒大数据平台,在全区选点建立了30个地面监测站,科学指导农资供应、植保防治、剪枝采收、加工仓储、包装销售,构建起全产业链智联物流一体化技术体系,切实提升产业效益。
油料产业的品牌之路
“稳定”与“优质”构建高质量发展蓝图
又是一年菜花开,万亩花海描金彩。2月28日,以“花式踏青”为主题的永兴镇第八届“金色黄庄”菜花旅游文化节在“江小白·金色黄庄”迎宾广场开幕,白、橘、粉、红、紫等彩色油菜花组成的万亩花海,引得游客纷纷打卡拍照。
上半年种油菜,造花海引游客;下半年种高粱,酿酒香飘万里。2022年,油料首席专家蔡国学及其团队以油菜—高粱轮作技术为基础,通过试验示范,推进江小白万亩高粱产业园建设。
“江津地处大娄山北脉尾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富硒,是高粱的优良种植地,与泸州市、茅台镇均属西南优质酿酒糯高粱产区。”蔡国学介绍,在此区域开展油菜—高粱轮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实现粮油兼丰目标,还能保障江小白酒厂酿酒原料的稳定供应,助力企业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从酒到好酒,不仅仅要求酿酒原料稳定供应,更注重酿酒优质原料稳定供应。“稳定”与“优质”,看似简单的两个词语背后,却是江津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一年来,蔡国学及其团队联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江小白酒业开展技术攻坚,选育出了较常规高粱品种青壳洋生育期更短、株高更矮、产量更高、酿酒品质更佳的杂交糯高粱品种“金皮糯1号”。据悉,该品种将常规高粱品种的亩产250千克提升至亩产近500千克。
同时,以“产业联合体+科技”模式,联动江小白农庄等2家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永兴镇黄庄村、旸岩村,白沙镇黑石村、芳荫村规模化种植高粱1万亩,计划带动辐射周边种植面积5万亩,为“自然酿造、本味粮香”的江小白酒提供更加稳定优质的原料。
紧扣“稳定”与“优质”,江津的农业品牌之路步稳蹄疾。2022年,江津区茶叶首席专家童华荣及其团队首次对江津区野生茶树和有性系人工川种茶园茶树种质资源开展筛选评价,筛选出16个优良单株,并开展了初步的潜在品质评价,为选育优良茶树品种、打造特色茶叶品牌奠定了基础;指导开发的“迎河巳甄牌·闻红”红茶在“巴味渝珍”杯重庆市第五届斗茶大赛中荣获“金奖红茶”称号。
蔬菜产业的经济账单
80亩蔬菜基地全年营收180万元
2月16日,“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名单公示,重庆富奥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富奥合作社”)负责人丁象其在列。
丁象其,67岁,油溪镇人,自幼患有腿部残疾。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种植,其种植的丝瓜、冬瓜、花菜等产品是永辉、新世纪等商超的热销品。
“最近正是丝瓜的育苗时节,他刚刚还发来消息,说要趁早培育,争取比常规上市时间早上20天。”说起丁象其,蔬菜首席专家郭爱民打开了话匣子,“蔬菜种植很辛苦,尤其是去年遇干旱,在花菜开展漂浮育苗的时期,他吃住都在大棚边,守着苗子长。”
2022年,郭爱民及其团队以丁象其的富奥合作社为主体,开展了占地面积80亩的丝瓜、冬瓜、花菜新品种比较试验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筛选出了春美1号丝瓜、绿优铁柱冬瓜作为重点推荐蔬菜品种,总结了花菜漂浮育苗技术供给合作社推广应用。
好的品种、优良的栽培技术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富奥合作社2022年种植情况为例,郭爱民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种植面积80亩,上半年种植丝瓜50亩和冬瓜30亩,丝瓜亩产8000斤、市场均价每斤2元,冬瓜亩产1.2万斤、市场均价每斤1.2元;下半年种植花菜80亩,亩产4000斤、市场均价每斤1.8元,全年营收180万元,相比2021年增收近40万元。同时,合作社还聘请20余名当地村民种植蔬菜,每人月薪近2000元。
选优品种、培优技术、带动增收,与丁象其一样享受到首席专家制度红利的人不在少数。以重庆郞顺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建设的120亩吴滩试验示范站,2022年年产值超160万元,相比2021年增收近30万元;提供技术指导的川渝红香椿芽合作社,投资建设的883亩香椿基地将于明年投产,产值预计达2600万元。
2022年,郭爱民及其团队累计引进13个蔬菜种类82个新品种,重点推荐27个新优蔬菜品种;修改形成甘蓝栽培技术、黄瓜栽培技术等5套技术资料;培训各镇街蔬菜从业人员36人次,有效稳定“菜篮子”供应的同时,助力了村民增收。
链接>>>
保障体系落地见效 护航首席专家制度
2022年,江津正式施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制度,并以完善的保障体系护航农业领军人才在服务乡村发展、提升农村创新能力、培养农村专技人才、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切实发挥良好作用。
机制保障。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首席专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200万元专项经费,充分保障首席专家开展技术攻关和各类试验示范。此外,还为首席专家发放人才激励金。
服务保障。建立专家与镇街的需求对接、农业农村委与专家的服务对接、专家团队先进实用技术与适用对象的落地对接3种对接方式,让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落实到镇街,让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落实到企业与农户,并通过首席专家的传、帮、带,培养技术骨干,构建农业技术人才梯队,进一步推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主推技术落地实施。
高位推动,成效显著。回望2022年,沿着一串串数字,探寻首席专家制度实施成效——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89.7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135.4亿元、居全市第一位。
粮食——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93万亩,增长0.87%;开展水稻关键技术研究试验9个,大豆增产关键技术研究试验4个。
油料——试验筛选适宜油菜—高粱轮作模式的4个高粱品种;引进、改造农机5台(套);首次建立了油菜-高粱轮作施肥指标体系。
茶叶——茶树种质资源及高效栽培与利用试验站建设示范基地100亩,扦插地2亩;选育特色茶树新品系,打造富硒茶叶新品牌;完成富硒有机肥施用、冬季田间管理。
水果——牵头形成区柑橘发展规划1份;建立葡萄优质高产试验点1处,引进3个中熟优良葡萄品种;完成3320亩示范园全园营养诊断采样检测和配方施肥全覆盖;自主山地果园智能装备实现量产。
水产——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84万吨,增长3.36%;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9.97亿元,实现增加值2479万元,同比增长2.55%;建成江津塘河鱼类洄游通道,建成生态瘦身鱼养殖技术试验站4个。
中药材(枳壳)——检测枳壳主产镇街21个样品、百年老树采穗圃枳壳30个样品的有效成分,筛选出优质生产区域和优良株系;在原有枳壳基地示范生态种植技术10亩。
畜禽——开展技术指导230余场/次,到镇开展培训14场,600余户农户受益,解决养殖场户实际困难和技术问题46个;梳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典型案例5个。
土壤肥料——开展水稻为主的各类田间试验15个;开展粮油作物为重点酸化土壤治理示范2.5万亩;示范带动化肥减量“三新”技术推广面积7万亩。
王琳琳 黄伟 马菱涔 图片由江津区农业农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