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都县城全景 摄/黄白杨 |
|
丰都一中小型企业加工厂生产车间内,工人抢抓订单生产 |
|
“鸿鹄计划”创始人徐鹏正介绍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
丰都祈福文化节期间,市民观看烟花秀 摄/陈勇 |
|
党员志愿者正辅导留守儿童功课 |
|
丰都庙会 摄/陶红敏 |
|
陈国勇艺术馆 |
起跑映照全程,奋进正当其时。阳春三月,丰都大地一派勃勃生机,一座丰都人民喜欢的城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生长:工业发展有质量,一个个重大项目全面发力,为这里积蓄起强劲动能;美丽乡村焕新颜,一批批“新农人”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激发新活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基层治理的实践效果也在不断显现。
从城市到乡村,从发展到共享,热度与速度、创造与创新在丰都大地上同频共振,共同演奏出彩又出新的华美乐章。亮眼开局的背后,是今年1月4日丰都县第十五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旗帜鲜明,进一步以“丰都八问”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跨越路上的蹄疾步稳——
站在新发展起点上的这里,“丰都八问”的内涵逻辑正在不断深化——转换在发展思路“立”与“破”之间,紧紧围绕“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丰都”。这里不但站在丰都看丰都,更站在全市看丰都,站在全国看丰都,在心态上突破传统目标定位:要与时俱进把丰都发展推向新的境界,在全国、全市发展大局中贡献一域力量。
走在新实践进程中的这里,“丰都八问”的解题思路也越辨越清——这里寻找关键变量,找准“突出‘小巨人’抓工业,突出‘新农人’抓农业,突出‘年轻人’抓文旅,突出‘带头人’抓党建”这一突破口,把特色转化为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胜势,正加快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以此为发端,丰都发展之变的逻辑愈发清晰、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稳健。
助“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在培育“经济增长极”中实现新突破
历史上的丰都是令人骄傲的,曾经是川东工业“一枝花”,拥有90家令人骄傲的企业,包括丝厂、绸厂、酒厂、烟厂、化肥厂等。由于三峡移民搬迁,大量企业破产关闭或搬迁,这里的工业基本上从零开始。2006年后,丰都工业重新起步;到202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至22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3家、总产值151亿元,占到总产值的68%以上。
不难发现龙头牵引能力强大的背后,是工业经济韧性的薄弱,工业产业体系呈现出头大脚小,支撑缺乏的问题。在当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接力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也摆在了丰都面前。
抢占制高点,才有主动权。丰都历史上投资最大、产值最高的两个大项目签约落地,年产值120亿元的特铝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年产值100亿元的光伏组件生产及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这些引领性项目落地建设的声音,背后就是丰都转型发展的新方位。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丰都审视自己工业产业发展道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得以形成: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构建“智能制造大企业顶天立地+持续创新的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新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新材料 “链主”企业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奋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新方位,让丰都跨上新起点。在这其中,突出“小巨人”抓工业是重中之重。“‘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小巨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往往专注于细分市场,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能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丰都思路清晰,导向明确。
用非常之功,尽非常之力。据丰都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丰都将抓好“小巨人”的第一步放在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基础。将实施民营企业“培优扶强”工程,落实激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支持金籁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变压器、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生产企业,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重大产业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为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提供深厚的土壤。这里还将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开工建设320万吨特铝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5GW光伏组件一期项目和固废处置中心,推动投资157亿元的光伏晶硅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加快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凯迪生物发电复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等项目建设,构建形成3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200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突出“小巨人”抓工业,这里正实现着从局部突破推动全面转型,一场工业发展模式变“新”、经济质量变“高”的深刻转型清晰地铺展开来。
把“新农人”变成“兴农人”
在探索“乡村振兴路”中作出新贡献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完成新重庆的建设。
推动乡村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主体问题。丰都在发展中审视,找到根源。丰都85万人中有26.25万人在外务工,其中6万人在丰都县城、8万人在重庆,其他全部背井离乡。一方面意味着全县有近30万个就业岗位的缺口,另一方面占据其中一半的农村人口离乡,会带来发展乡村后劲的缺失。而站位全市,丰都作为农业大县,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中心城区消费的牛肉每7斤有1斤、鸡蛋每5个有1个是丰都提供的,农业大县的角色呼唤大县担当。
丰都突出“新农人”抓农业,发挥“新农人”有技术、有经验、有乡愁、有情怀、有根基优势,成为答好“乡村两问”的关键所在。作为全市第一个制定新农人标准的区县,也是第一个把它作为全县的战略抓手来推进的区县,丰都先行先试走在前,已构建“新农人+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成立了新农人互助会,为全市作出示范、走出经验。
丰都县龙河镇洞庄坪村的凤鸣湾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正在加快建设的这里,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项目共分为三期,具体包括一期农耕研学主题示范区、二期滨河带娱乐区、三期康养休闲区。目前正在打造的一期农耕研学基地被列为2022年全县十大项目之一,累计投入5300余万元。
“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吸引年轻人返乡,建好后还能让村子‘自我造血’,从而达到做强一个产业、美化一片村落、培育一批人才、激活一方文化的目标。”该项目的参与者、37岁的徐鹏既是“海归”、作家,如今更是丰都“新农人”的一员。
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不止一例。目前,丰都县正着力构建“心回家、人回乡、力回引”的服务机制,谋划成立了“新农人互助会”,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培育更多“新农人”,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计划有序引导培育新农人1万人以上。按照平均每人带动10户,每户2—3人计算,将解决20余万名农村居民的就业和发展难题。
今年,相关的计划已倒排工期。将实施“新农人”培育提升行动,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稳步推广新农人互助会,积极开展“顶岗式”“打工式”培训,力争培育新农人3000人以上。同时聚焦“新农业”,推动恒都牛肉精深加工项目达产满产、光明食品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用、麻辣鸡产业园装尽填满,打表推进恒都公司上市,力争形成100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突出“新农人”抓农业,这里正实现着发展力量的全面蜕变,一条农业发展迈向现代化,带动辐射能力更强、后劲更足的乡村振兴新路越走越近。
为年轻人激活“年轻态”
在抓好“内需稳增长”中展现新作为
滚滚长江,奔腾而来,呼啸而去,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天下名山,世界鬼城”名扬天下,南天湖、雪玉洞、九重天等国家AAAA级景区蕴含风流,拥有“世界鬼城、三峡港城、生态名城”美誉的这里,以独特的生态本底和文化底蕴,每年吸引了上千万名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旅游一直是这里的底气和名气。但和过去传统旅游不同的是,今年这里有了新变化。
1月23日,以“天下名山·平都福地”为主题的首届丰都祈福文化节成功举办,拉开了丰都旅游的全新升级。以“文旅主导、商贸唱戏、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围绕祈福、纳福、送福、享福、惜福、幸福六大篇章,推出文旅、商贸等23项活动,吸引了县内市民和县外游客广泛参与。活动举办期间,全县接待游客23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767.34万元,累计承载人流量86万人次,远超56万名常住人口,积聚了旺盛人气,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增长,成为全市推动消费恢复回暖的亮点。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是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更是一次丰都文旅的全新尝试,聚焦年轻游客。此次活动推出新业态、新形式、新体验,是引爆文旅盛会的关键。据丰都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文旅消费者报告显示,“Z世代”未来将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Z世代”,泛指1995年—2009年期间出生的一批人,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他们偏爱“新奇特”、购物依赖社交媒体、消费热衷“质价比”。把握好“Z世代”特征,就需要抓住年轻人在追什么、需要什么、好奇什么,打造“新旅游”升级版。
顺应从风景到场景、体验式到沉浸式、泛旅游到大休闲等转变的发展趋势,丰都锚定新目标,走出新路径——突出“年轻人”抓新旅游,全面推进文化创意、旅游创业,提速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中,坚定不移以文塑旅,加快实现“一园三线”总蓝图,重点抓好打造精品旅游示范带、突出文化创意主基调、丰富多元旅游新业态等工作,着力打造长江历史文化旅游线、龙河峡谷生态旅游线、南天湖高山度假旅游线3条文旅线路,抓好文旅产业发展、文旅项目建设、文旅活动举办、文旅产品打造四大重点工作。
今年实现多项突破,将以鬼城文化、凤凰文化等为重点,提速推进名山文化公园建设,创新办好丰都祈福文化节、丰都庙会、中元节等文旅节会,推动包鸾石里红枫、三建绿春坝村等创建AAA级景区,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营销平台,持续推动丰都文化IP成为顶流、火爆出圈。
突出“年轻人”抓旅游,这里正彰显新魅力、构建新格局、塑造新名片,一张闪亮的旅游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吸引力十足,描绘出新的 “诗和远方”。
让“带头人”当好“贴心人”
在建设“治理现代化”中走出新路子
总人口85万多人的丰都,过去10年每年约有1.5万人进城落户,其中近1万人去了县外;常年有26.25万人在外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农村80%为“三留守”人员,主要劳动力为“60后”。人口流动的复杂性,常住人口的弱势性,构成了这里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民生无小事,特别是基层治理带来的成效,更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丰都瞄准薄弱环节,聚焦群众需求,重点做好“带头人”的文章,以“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的理念,推行党建“三开”促进治理“三互”,把党员、群众、新农人等不同群体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能否有力、有效,重点就在于党建“这根针”是否能有序地穿起民生服务的“千条线”。
基层治理需要党组织靠前一步,党员带头示范。丰都开门建组织、开门建阵地、开门搞活动,按照“无事不打扰、有事就激活、平时有活力”的思路,完善党员登记、注册、报到制度,让党员找得到组织、群众看得见党员;围绕“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建设行业性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并逐步探索开展“亲民化”改造;按照“党员走出去、群众请进来”的原则,开展党员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三进”活动。
为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这里还打通了全县10多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了丰都县基层社会治理调度指挥中心。在该中心智慧党建平台上,全县1504个基层党组织、3.1万名党员的分布、结构、组织生活、活力指数等情况一目了然。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注册,通过平台上的党员电子报到、活力党组织评选等功能,党员可迅速找到党组织,党组织可快速集结党员,党员平时可积极参与服务,让基层党组织“看得见”、基层党员“再组织化”,形成党员管理新局面。
针对基层治理的群众关切点,这里则通过政府组织后让一步、群众组织提升一步、群团组织协调同步来统筹资源,让群众组织、产业组织强起来、跟党走。
今年丰都将进一步以抓好“小家庭”来管好“大家庭”,集中精力办好家庭教育互助会,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失管脱管等民生问题。创新以户籍为纽带、流入地为依托,培育农民工工会,让外出打工者有依靠。同时规范村(居)委会运行机制,划小自治单元,强化网格化管理,引导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突出“带头人”抓党建,这里正既为治理“加力”,更为治理“减负”, 一张现代化治理网越扎越牢,让县域治理“快感知、有法度、能生长”。
链接>>>
一张蓝图绘到底
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尽在眼前
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跨过600亿元、10万元大关,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实现进位跃升。
产业质效方面,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旅游接待突破3200万人次。
城乡发展协调性方面,城镇化率突破60%,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06.7万亩以上,所有村级集体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5万元,其中高于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
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40天左右,每年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78.5岁,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全面提升社会组织化程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名词解释>>>
“丰都八问”
“人口三问”:人在哪里?人去哪里?人怎么样?
“乡村两问”: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今后靠谁下田种地?
“城市三问”:为什么县城留不住人?为什么农业人口转移舍近求远?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
“一园三线”
以名山旅游区为载体,着眼沉浸式体验、融合式发展,围绕“世界鬼城”打造国际文化IP,依托巴渝神鸟培育火凤凰系列文化产品,建设名山文化公园;保护性开发名山、五鱼山、双桂山、小官山等生态自然资源,开发性保护冶锌遗址群、高家镇遗址、烟墩堡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长江历史文化旅游线;推动雪玉洞、九重天、龙河湿地公园、三建旅游集镇等协作联动、深度开发,打造龙河峡谷生态旅游线;强力推进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拓展空间、提升能级,支持武平、太平坝、都督联动打造雪玉山度假区,与涪陵、武隆合力建设大武陵山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南天湖高山度假旅游线。
党建“三开”促进治理“三互”
坚持开门建组织、开门建阵地、开门搞活动,促进家庭互助、组织互促、城乡互动。
罗晶 刘钦 龙搏 图片除署名外由丰都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