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赋“能” 为重庆创“新”
第021版:开局谱新篇 奋进新征程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技能赋“能” 为重庆创“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数字工匠 塑造塔尖人才 提质技能培训 优化技能评价
以技能赋“能” 为重庆创“新”

  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

  核心提示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一项项超级工程、一件件大国重器标注中国高度、诠释中国精度、见证中国速度。这背后,正是一大批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他们活跃在经济发展主阵地、技术创新最前沿、人民需求心坎处。

  当前,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持续推进“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加速培养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0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8万人,占比31.4%,西部第一。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

  市人力社保局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教育、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等方面持续发力,政策供给环环相扣、重点攻坚节节相联,呈现向新、向前、向好、向上的蓬勃气象。

  人才培养持续“向新”

  构建数字工匠雁阵格局

  2021年11月18日,“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花落重庆,以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高地。一年多时间过去,试验区建设雏形初现,从制定方案“系统谋势”到重点环节“全面起势”,再到落地建设“展露头角”,带动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18万人,全市数字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

  试验区建设渐入佳境,初春时节忙出了盛夏的火热。

  百度、华为等数字头部企业也纷纷抢滩入局,7.36亿元资金投入、152个落地项目为试验区建设再添一把火。为点亮数字技能品牌,我市还开发数字技能培训、评价规范32个,开展数字技能补贴性培训4.2万人次;支持数字工程师项目、出台“满天星”培训计划,开展软件信息行业培训2.4万人次。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开创数字重庆建设新局面,我市技能人才培养持续“向新”,通过积极打造“渝能人”数字技能品牌,全年培训2.1万人,新建“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全市技校开设数字技能专业110个、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91%。

  塔尖人才引领“向前”

  力压群雄夺得世赛双金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结束近5个月,掌声欢呼犹在耳畔,荣誉感动历历在目:重庆选手李小松和王珮分别夺得光电技术、美容项目冠军,实现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两个项目金牌“零突破”,本次大赛重庆基地代表中国培养选手共获9金1银1铜2优胜,成绩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纵横赛场、所向披靡的背后,既有日复一日的技能打磨,也有市人力社保局在以赛促培方面的举旗定向。

  3月1日,市人力社保局组织召开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参赛备战工作会,安排部署全市参赛备战工作,这也标志着重庆开启了备战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新征程。

  明确路线图、绘制时间表,为做好选拔集训工作,今年我市已建立81个竞赛项目的144个市级竞赛选拔集训基地,组建64个选拔集训技术指导专家组,覆盖全部世赛选拔项目和部分国赛精选项目。

  鼓足干劲、全力以赴。除了做好技能竞赛工作选拔培育人才外,市人力社保局更全方位垒筑技能人才“金字塔”,让“塔尖”技能人才不仅纵向往上延伸,也在横向扩大体量。去年成功推荐重庆首位市属国企大师张杰入选中华技能大奖,全市技能人才中刘源、文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刘平、傅国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另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6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1个和个人2名,评选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重庆技能大师、全市技术能手、最美巴渝工匠等“塔尖”领军人才247人。

  技能培训托举“向好”

  靶向指导缓解就业矛盾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技能培训是技能人才的“加油站”。

  市人力社保局围绕服务产业、服务人才、服务就业“三个导向”,制定12项结构性指标,不断延伸技能培训触角,靶向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并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智能就业培训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智能匹配、培训学习、监督管理、电子证照、补贴申请、统计分析等特色功能。

  从线下到线上,“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就近送培训,服务零距离,实现培训过程监控打卡、培训服务全线上、培训补贴“免申即享”。年均20万张职业培训券引领广大群众开启技能人生,还有重庆人社职业技能培训云课堂准备的“技能大餐”,囊括100余个职业(工种)2000多门课程,既“解渴”又“生津”。

  “技能饭”越吃越香,“成才路”越走越宽。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打造劳务和培训品牌97个;开展补贴性培训208万人次,其中培训企业新型学徒11.2万名,占培训人数总量的比例居全国第一,重庆成为人社部与国际劳工组织新型学徒制国际试点城市。与此同时,技工教育深耕“五项改革”,招生规模达到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技能评价畅通“向上”

  四条通道释放人才动能

  技能人才评价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

  市人力社保局畅通评价通道、上升通道、贯通通道、国际通道等四条通道,架起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

  评价通道不断“加宽”“增高”,全市可开展评价职业412个、工种640个,近年来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评价160万人次,备案评价机构已达360家。通过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技能人才评价网上管理,更专业、便捷、高效。

  打破技能人才等级晋升“天花板”优化上升通道,开展企业特级技师评聘试点,14名企业高技能人才获得特级技师等级证书,认定巴渝“特级技师”82人。加强“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2600余名专技人才获得高技能人才等级证书,200余名高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重庆经验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为优化评价我市还走向国际通道,探索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首批计划引进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流通性证书。

  2023年新征程已起航,市人力社保局将以“强链补链”为主题,紧密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健全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的巴渝工匠队伍,积极助力重庆形成人才聚集之地,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年新增技能人才25万人、高技能人才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比例达到32%。

  王小寒 图片由市人力社保局提供

  观点>>>

  为产业发展贡献技能力量

  ——中共二十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级技师、电气高级工程师 刘源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我每天学习、交流、讨论,共记录35页参会感想,深刻感受到技能人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我将继续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更多人身边,引导广大技能人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我将发挥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推进中国汽车行业标准化建设,打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与企业人才标准的互通、互认。同时积极参与前瞻性的设备技术应用开展课题研究和攻关,复杂新技术、新技能的研究和实施,带领团队着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自主维修等难题,实现关键设备自主维护、维修。

  新征程是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的成长得益于国家对技能人才给予的机会,让我们产业工人有了自己的舞台。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民族汽车品牌贡献产业工人的力量。

  产教融合培育杰出人才 “双管齐下”助力产业发展

  ——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校长 刘宗丽

  技工院校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用技能“反哺”产业发展,随着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因此产教融合还迫切需要向深、向精、向高效迈进。

  产教融合路径需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相适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立足交通运输行业,我校建有覆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专业群,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轨道交通职教集团,构建起多元主体的产学研训综合平台,与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全国“10省17市”开展订单培养培训,让更多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素养高、上岗时间快、实践技能强”。

  为了让技能人才高起来、多起来、更有才,由斩获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的教师梁攀为引领,学校深入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教学改革,将竞赛标准转化为行业技能标准,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教改积极性,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目前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岗前培训模式等被轨道企业和市内外30余所院校借鉴推广。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坚持以赛促学聚能量,双向对接产教需求,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为新重庆建设培养充足的交通运输类高素质技能人才。

  笔谈>>>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黎勇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将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作为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当前,打造数字技能人才的“成长摇篮”,已经成为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此,要以培养数字工匠为突破口、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为着力点,不断加强重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大局大势中“谋篇”,在大战大考中“落子”。近年来,重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创新开展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工教育、技能评价等为关键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激发广大劳动者崇尚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的热情,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正在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和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

  拥抱数字中国战略

  培育重庆数字工匠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为全面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推动数字重庆建设起步成势需要大量“智能+技能”双能并驱的数字工匠筑起厚实的基座。

  作为“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重庆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通过“五个坚持”“五个结合”推动试验区建设从开局争先到冲刺提速。把坚持数字中国战略与重庆发展相结合,面向全域、立足川渝,建立国际合作先导、协同培养融合、创新发展集聚三类功能区,构建“一城、双核、三区、多点”培育雁阵;坚持培育新动能与传统技能“智变”相结合,从数字技能培训、评价规范、数字工程师项目、发放职业培训券等多维度发力夯实数字工匠成长摇篮;坚持平台资源与产业链条相结合,“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数字专业等坐标向产业链对标看齐;坚持竞赛引领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广泛开展数字技术技能大赛,以赛促培打造“渝能人”数字技能品牌;坚持扩面提质与评价改革相结合,建立全市技能人才数据库,在自贸区和职业院校实行培训机构、评价机构承诺备案制,推进技能人才贯通发展。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产业发展依靠人才,抓产业必须抓人才。比如,既能掌握生产运营技术,又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还要兼具工匠精神。把提高技能人才水平作为推动数字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建立“1+N”的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体系,打造活跃度最高的国家级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高地,才能切实为重庆乃至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促进高质量就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随着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下的劳动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由此形成一边是劳动力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边是企业难以找到适用型人才。

  为此,要建立一些高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切实有力提升数字化高技能人才能力水平,特别是深化“数字工匠”培养,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势必能够凝聚更多创新技术,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链条”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因素,是拉动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市技能人才就业情况从数量和结构上都需要进一步改善。纵观我市技能人才队伍:截至去年,我市共有就业人口1699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有503.2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58万人,占比西部第一。但相对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全市就业人口在总量上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占比相较于发达地区也仍有差距。另外,从结构上看,全市技能人才涵盖58个行业、870个职业工种,其中第一产业占10%,第二产业占56%,第三产业占34%,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按照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以及产业高质量“加速度”的发展要求,匹配度也有待提高。因此,技能人才队伍数量庞大、结构多元,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既要全面提质也要精准施策。

  一方面,面对初级技工、传统技工、单一型技工仍占多数的情况,要出真招、实招、硬招,推动各项措施落地生效,及时释放政策红利,努力为技能人才提供成长成才、实现价值的空间,扩大技能人才规模与质量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技能人才发展需要广阔而优质的平台,重庆市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3家、国家级竞赛集训基地23个,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都在重庆落成并相继投用,充分发挥这些平台优势、积聚平台动能,将释放更大的“孵化池”作用。

  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千头万绪,有平台环境更要有政策护航。要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印发《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推行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健全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1+1+3”政策体系等举措,都聚焦技能人才本身所需所求出发,为广大青年学子和劳动者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擦亮“巴渝工匠”招牌

  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加强重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根据重庆具体的资源禀赋和人才特色,深入梳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不断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为此,重庆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立足“五大趋势”,继续擦亮“巴渝工匠”这张金字招牌,培养一批能够提供成果转化的高技能人才。

  要立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趋势,抓好世界技能大赛和“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大力实施竞赛人才培养工程,以赛促建、以赛育才。立足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继续抓好“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全国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巴渝数字技能品牌;立足深入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川渝技能合作融通,深化川渝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技工院校、技能竞赛等交流合作;立足建设新重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趋势,打造“渝能人”“渝丽人”“渝家人”和“渝火锅”职业培训“四张名片”;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趋势,“育、训、评、赛”四驾马车赋能发力,建立一批乡村技能推广阵地、培育一批乡村工匠大师能手。

  怀揣新期待、担负新使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要节奏更紧一些、步伐快人一步,要开局加速、起步起势的劲头更足,要让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氛围更浓,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深耕实做,重庆市将推动技能人才建设工作开辟高度、打磨精度、挑战难度、刷新速度,造就一支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促进“巴渝工匠”由重庆品牌变为全国名牌,形成更多人才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在大局中起大势,激励引领广大技能人才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助力。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