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子”传承雷锋精神60年五星级“雷锋的士”守护老人学雷锋 树新风
第009版:重报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红帽子”传承雷锋精神60年
五星级“雷锋的士”守护老人
学雷锋 树新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最开始从事小家电维修服务,到如今新增义务献血、义务支教、青少年科普等内容,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红帽子”传承雷锋精神60年

本报记者 李志峰

  西师物理系学雷锋服务小组志愿者参加农村劳动。(受访者供图)

  “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渝北松树桥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受访者供图)

  “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市民修理电器。(受访者供图)

  “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华蓥为居民培训计算机技术。(受访者供图)

  三月一日,西南大学举办“雷锋精神在西大六十年”思政大课,“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作主题演讲。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台灯鼠标吹风机,大学生活三件套,‘红帽子’免费修,志愿服务不打烊,天天都是‘雷锋’样。”3月1日,在西南大学北区樟树林举行“雷锋精神在西大60年”活动,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十余名队员,一边仔细检查同学们送来维修的电器,一边提醒大家在宿舍内要规范使用电器,务必注意用电安全。

  无论是在西南大学的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的社区街镇,甚至是广西、河南、江西、四川等地,提起“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60年来,穿戴着标志性的红帽子、红马甲的“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把传承雷锋精神视为使命,服务了成千上万的人。

  他们说:“人人都能学雷锋,如果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帮助他人达成一个小小的心愿,也是快乐和充实的。”

  “红帽子”,最亲切的称呼

  “‘红帽子’来了!”在北碚家里,退休多年的原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罗世全用手做成喇叭筒状,身子探出阳台,模仿自己当年当志愿者时,社区居民向左邻右舍大声提醒的样子。他说,“从教多年得过许多荣誉,也有很多头衔,但感到最亲切的,莫过于这一声称呼。”

  1963年,当时的物理系响应号召,组建学生小组开展学雷锋活动;1964年,学雷锋服务小组正式成立。罗世全是物理系1959级学生,也是第一批“学雷锋服务小组”的成员。

  “当时,我们主要是在校内外开展以维修家电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罗世全说,“那时,‘学雷锋服务小组’的成员要求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所以只招了10个人。”

  他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居民家里的小家电主要以收音机、电风扇、电视机、电饭煲等为主,使用时间长了,经常出现短路、电板烧坏或者线路老化等问题。“学雷锋服务小组”由学校的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利用课余时间为师生、居民百姓“排忧解难”。

  “我们服务从来不收一分钱,有的时候需要更换一些零件,也是老师们自己倒贴钱。”罗世全说,当时大家外出统一戴红帽子、穿红马甲,主要是为了遮挡户外的太阳,好辨认、好管理。

  因为“学雷锋服务小组”技术好,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后来,社区居民一看到服务队员出现,就开心地相互传递消息:“‘红帽子’来了!‘红帽子’来了!”

  为了方便服务更多人,当时物理系所在的物理大楼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设为家电维修中心。远近市民慕名而来。因为人手不够,罗世全和组员们一起修理家电到半夜两三点是常态。因为修理技术过硬,那时候的名牌“长虹电视”“阿里斯顿冰箱”等,还把那里作为定点维修服务站之一。

  有一次,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从北碚区龙凤桥街道专门步行到学校,拿出一个表面已经被磨得发亮的收音机,问罗世全能不能修。罗世全检查后发现,问题很简单,就是电池接触不良,稍微擦拭后,收音机又“生龙活虎”了。

  临走时,老奶奶十分感激地说,这是一个老朋友离开重庆时送给自己的礼物,虽然不值钱,但是却很珍贵。每天听着它,就好比和好朋友说着话。

  听到老奶奶的一番话,罗世全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他说:“‘红帽子’全心全意为市民提供服务,这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为了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当时,学院还专门安排了分管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带着志愿服务队,一起走进街镇、社区,把志愿服务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就这样,“学雷锋服务小组”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红帽子”。1994年,“学雷锋服务小组”正式更名为“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依然坚守初心,在校园、社区传承雷锋精神。

  “红帽子”注入时代特色

  小钢球为何能穿“墙”而过?你们知道声音有形状吗……日前,在北碚区朝阳小学,西南大学“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给学生们带去了一堂有趣的“物理魔法”体验课。

  “大哥哥大姐姐们经常来,给我们演示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四年级的“物理迷”何昊开心地说。

  “如今的家用小电器越来越智能,厂家的售后服务做得越来越好,市民维修的需求逐渐减少。我们就把志愿服务的内容做了进一步扩充,例如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宣传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谭兴文说,进入新世纪后,“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愈加关注青少年科普教育。2017年,学院设立“科普空间站”,进一步丰富了“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内容,也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时代特色。

  “当我们在台上做实验时,台下的小朋友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我们的手摇发电棒。”回忆起第一次在朝阳小学开展“科学表演秀”活动时的场景,“红帽子”成员、“科普空间站”社团成员刘梦露和苏日古嘎记忆犹新。

  刘梦露说,在做科普志愿活动时,她们会给每一个科普小实验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并且自己动手研发各种“小道具”,如电磁小车、蓝牙音箱、电磁炮等。虽然就地取材,外表看起来不够精致,但每一件都包含着浅显易懂的物理原理。每一年的科普日,前来学校“科普空间站”体验的小朋友络绎不绝。

  此外,“红帽子”还联手“科普空间站”共同举办科普晚会、开设科学体验营、组织游学体验活动,为孩子们科普“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物理知识。

  近年来,“红帽子”志愿服务活动将重心放在社区和中小学,除了打造“科学体验营”品牌活动,还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支教服务,让更多青少年儿童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人人争当“红帽子”

  “近五年来,每逢寒暑假,我们便到全国各地去开展‘红帽子’志愿服务活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寒假期间,52名“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按照生源地划分,组成16支小分队,分赴广西、河南、江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敬老院,面向低保户、困难职工、贫困学子、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开展“红帽子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从此,这项活动便一直坚持下来。

  “每一次招募志愿者,报名现场都爆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指导教师贺颖说,在学院,基本上每一位学生大学期间都参加过“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牵头组织的活动。

  60年的发展,“红帽子”已由成立初期10个人的小分队,发展成为以党员、团员为骨干,每年在校生参与人数超过500人的队伍,并打造了家电维修、义务献血、义务支教、市民学校四大品牌项目。

  看起来瘦瘦弱弱的2021级物理学(师范)5班女生元浩,如今是“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负责人。每一次参加志愿活动,她总是提着装满电烙铁、万用表、螺丝刀的工具箱先期抵达现场。接过一代又一代“红帽子”传递下来的“接力棒”,她表示既有压力,又感到信心满满,“我深深感到雷锋虽然离我们远去,可他的精神依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正在通过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袁维一、刘梦露、苏日古嘎、陈星宇……这些大学四年戴着“红帽子”参加了数不清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即将在今年夏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基层的物理教师。他们将把奉献和服务精神带到新的学校,把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红帽子’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感受为善的力量,再过10年、20年、50年、60年后,我们还会让‘红帽子’一直活跃在西南大学,活跃在服务人民的第一线。”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汭雪说,“红帽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学雷锋行动,将一直延续下去。

  短评>>>

  做新重庆的追“锋”人

  王瑞琳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一甲子岁月,雷锋留下的人生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雷锋精神永不褪色,向雷锋学习永不过时。在重庆,与雷锋精神内涵相通共鸣的是“志愿者”这张闪闪发光的城市名片。雷锋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2022年抗击山火中的一名志愿者说:“能为人民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一直坚守的信念。”雷锋走了很久,但又从未远去——重庆620多万名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就是你我身边的雷锋。在今天,致敬雷锋,也致敬每一个如雷锋般为他人奉献、为城市奉献、为国家奉献的普通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重庆建设需要更多追“锋”人。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人人都能在雷锋精神中,找到一束光,用以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照亮社会的一隅天地。

  潮平岸阔,风正扬帆,新重庆建设已经起航。征途漫漫,每朵浪花的奔涌都与航船的航速息息相关。新重庆,应当是更加富足的——美好的生活要靠人的奋斗打拼得来;新重庆,应当是更加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要靠人的相互关怀得来;新重庆,应当是更加智慧的——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每个人都能成为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是一座开采不尽的思想富矿,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实干中向上、向善。每个人只有不断从雷锋的事迹里感悟信念、锚定初心,争做新时代的雷锋,做新重庆的追“锋”人,才能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为新重庆建设凝聚更多共识、贡献更多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