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个花田乡,文化底蕴深厚。一位叫陈国桃的“酉州苗绣”传承人看好这里的资源禀赋,把苗绣非遗工坊搬进村里,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培育做强苗绣品牌,把“指尖技艺”变成了“致富新路”,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花田乡的故事给予我们启示:立足资源特点,打好手上“特色牌”,才能打造独特的“辨识度”,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优势。
什么是真正的振兴,用陈国桃的话来说:“乡里人致富了,乡村不就振兴了吗?”花田乡这样的积极探索,发生在巴渝乡村的各个角落。除了酉阳苗绣,“巴味渝珍”“三峡牌”等,都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助推器”。
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乡村振兴,尤其如此。找准路径的过程,就是认清自身,把山水文化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胜势的过程。每个区县,都需要立足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和政策工具箱,推动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一县一策”,正是我们强县富民的关键一招。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大”意味着特点各不相同、道路不可复制。比如,主城都市区就要打好“都市牌”,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业态;渝东南就要打好“民族民俗牌”,强化精准招商、丰富旅游业态,着力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渝东北就要打好“三峡牌”,壮大三峡柑橘、道地中药材、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手上的“牌”不同,走的路自然不同。同样,我们在衡量这些地方发展水平的时候,不仅要看共性指标,更要突出差异化指标,重塑乡村发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各个区县的独特价值,开辟各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径,跑出新重庆“三农”工作加速度。
乡村振兴,既是观念的更新,也是方法的迭代。立足各区县特点特色,多渠道导入科技创新、数字变革、绿色低碳等新动能,就一定能打好手上“特色牌”,探索出强县富民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