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经开区 摄/郭旭 |
|
迪马工业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摄/郭旭 |
|
集诚汽车电子SMT车间生产场景 |
|
福伦德实业生产车间 |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西部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落户重庆,重庆经开区呱呱坠地。
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再到健步如飞……时光如白驹过隙,重庆经开区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由弱及强,迎来“而立之年”。
当光阴的指针指向癸卯兔年新春,“而立”的重庆经开区,如何开好局、迈好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抓住战略机遇力促高质量发展
2022年12月27日,以“数智赋能,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智博会第五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举行。来自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院士学者、行业专家、业界大咖100余位重量级嘉宾参加论坛。
论坛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数字化赋能基地(重庆)揭牌。该基地是在川渝两地经信厅(委)共同指导下,由南岸区、重庆经开区依托中国信通院西部分院专业优势共建而成。基地聚焦六大服务平台、六大服务中心、六大功能支撑功能体系,致力建成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首个专门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示范基地,构建川渝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将为成渝地区企业提供创新赋能、交流合作、技术推广服务,加快促进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基地所在的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是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开放开发和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阵地。
去年,重庆经开区充分把握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产业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工业增加值绝对值与2021年持平;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2.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亿元,区级税收收入完成11.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97亿美元,增长21.09%,位居全市开放平台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89亿元,增长6.97%。
强化发展引擎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去年,重庆经开区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立足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制造规模优势,重庆经开区以维沃、美的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形成智能终端“产销研”一体化产业链。全年维沃通信完成产值236.3亿元,营收超237.5亿元,研发基地投资完成率达85%;美的制冷全年产值达到150.8亿元,同比增长16.5%;重庆卷烟厂完成产值76.8亿元。美的制冷成功入选21家市级领军(链主)企业,重庆机床进入53家市级链主企业名单。美心集团入户门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5%,太极集团桐君阁药厂小金片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约45%。
全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家,数量位列全市第十一位。新增威思沃、双环传动等9家“国家级小巨人”,累计达到11家,全市排名第七位。
持续开展美的制冷、通用工业等127个智能化项目建设,实施工业研发技改项目75项、技改投资7.3亿元。全年新增天友乳业智能工厂1个,博森电气、瑞方渝美压铸等数字化车间4个;累计建成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26个。
产业发展中,重庆经开区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软件信息业新机遇,铺好大健康产业基本盘,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地,下好汽车电子产业先手棋,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全区新设软信行业企业339家,占全年新增企业14%,新增软信从业人员2000余人,规上软件信息业营收同比增长2.5%;率先开展国家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首批10家企业正式入驻运营。全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680亿元,同比增长12%;立足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抢抓广阳湾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契机,实现地区GDP中绿色产业贡献值占比达到32%;积极打造汽车电子产业园,推动与日本电装、上海禾赛、科大讯飞等企业深度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全市三大高能级创新平台之一,重庆经开区聚焦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以打造高能级科创新平台为重点,以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支撑,以引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为引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重庆经开区以绿色创新、科技转化为有效着力点,R&D占GDP比例达到3.78%,高于全市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占全市3.07%;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49.7%。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5家,“专精特新”企业123家。
打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高标准规划迎龙创新港,规划14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和10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以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三大创新平台为核心,以重庆人力资本产业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产业化赋能基地、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广阳湾分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为突破,打造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过程的创新链条。截至目前,迎龙创新港入驻华为(重庆)物联网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38家,注册企业524户。
完善产才融合人才链和融通发展的资金链。重庆经开区围绕“3+2”产业,努力打造一支解决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创新问题的人才队伍。依托觉醒睡眠与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智能装备与环保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进一批战略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大数据智能化卓越工程师。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首批10名科技领军人才即将入驻迎龙创新港,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入驻研究生1200余人。成立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探索“人才+项目+投资”创新模式。办好迎龙创新港杯创新创业大赛、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绿色创新论坛等活动,集聚一批有志青年到重庆经开区创业就业。
力求实现近5年GDP最高增幅
扬鞭奋蹄勇争先,百尺竿头谋更进。今年,重庆经开区将在经济建设、生态城建设两大主责主业的基础上推动城市开发和产城融合,实现综合实力提档升级。锁定了全年GDP增速10%的总体目标,力求实现近5年来GDP的最高增长。
重庆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疫情过后经济恢复提振的首个年度。作为政府性投资的主战场,重庆经开区的发展目标不仅要稳,还要率先实现增长,必须牢牢盯紧重大项目的投资可达,确保有效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重庆经开区将全力以赴保障有效投资,认真谋划布局投资场景,大力强化招商引资。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今年全市“两会”期间,我市作出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推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部署,要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培育三大领域,全力推进产业体系全面升级。
照此部署,重庆经开区将尽快形成产业特点优势,构建“3+2”的产业格局。在汽车电子上找突破,实现产业“个性”上的突围;在信息服务业上找突破,用好“以硬生软”抓“满天星”计划的优势;在科创生态上找突破,实现体系化成建制创新力的突围。
同时,重庆经开区还将“刀口向内”深化改革,建立实干争先的工作机制,优化人员管理机制和国企改革,加密经济工作的测算调度,催生发展的内生动力。
开展七个专项行动搭建三个工作专班
为确保上述工作高效推进,重庆经开区将在今年开展七个专项行动,搭建三个工作专班。
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及有效投资任务全面达成。以项目为王,紧盯重大性牵引性项目,继续每次主任办公会调度在区重点项目。
开展升规入统专项行动。延续去年升规入统企业打破历史纪录的良好态势,力争今年升规入统企业再次实现大幅度增长。
开展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推动国企职能清晰、错位发展、专业力量整合,按照城市开发投资、产业投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分门别类重组整合国企平台,新增市场化产业投资服务为国企赋能。
开展壮大民管经济专项行动。进一步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数字化基地平台功能为产业赋能;用好医药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提供特色高效服务;培育上市企业。
开展龙头企业引领行动。梳理中移物联网、美的、vivo等龙头企业招商图谱,以及与区内企业的技改关联图谱,建立龙头企业全市领跑,带动区内中小企业繁茂生长的“热带雨林”式经济生态。
开展开放建设专项行动。组团赴成都经开区,在现有干部互派基础上,进一步对接汽车电子、科创等产业合作共进的具体项目载体,争取纳入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大盘;推进与綦江共建飞地经济园区的实质化落地;加强对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在科创上的学习。
开展“满天星”计划专项行动。持续扩大软件服务业规模,提升从业人员数量,力争全市排名靠前。
同时,重庆经开区将组建汽车专班、迎龙创新港和重庆东站3个工作专班,分别落实汽车电子、迎龙创新港、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化相关发展任务。
王彩艳 杨敏 彭光灿 图片除署名外由重庆经开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