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日,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杨宇衡教授(中)正在梨树林里给果农讲授梨树冬管的技术要领。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2月1日,永川区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结伴而来的游客沿着公路踏青游玩,兴致盎然。
道路旁的梨树林里也聚集了一群人,看样子却不是在游玩,他们在干什么?
“要相信科学,不能蛮干”
“大家看,这个绿色的球球叫做幼虫球,挂到树上后就能模拟梨果,吸引并粘住害虫,这样大家就可以少打农药,果子也能变得更好吃。”原来,这是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杨宇衡教授以及工程技术学院的王沛副教授,正在给果农讲解时下梨树管护的技术要领。
环顾果园,被统一修剪成“开心型”的果树干净、整齐,但树下却长满“杂草”,似乎管理不善?
“这可不是草,而是我们特意种的野豌豆,作绿肥用!”看出记者的疑问,杨宇衡赶紧解释道,野豌豆能降低土壤里的氮含量、减少杂草生长,它枯萎后还能就地还田提高地力,“这家伙繁殖能力很强,过不了几年就能将杂草的生存空间挤压完,到时再也不必请人除草了!”
说话间,一旁拿着电动剪枝工具修剪果树的果农张伦奎插话道:“还是要相信科学,不能蛮干,专家们教的确实有用。比如合理修枝就能让果树更好接受阳光辐照,让梨树长得是更好些!”
权威专家团队为梨园“把脉”
黄瓜山村素有“中华梨村”美誉,这位种梨多年的老果农,为何又开始重新学习种梨技术?
“因为按照传统技术种出来的梨子,风味欠佳,市场反应不好!”王沛介绍,就在去年4月,永川区与西南大学取得联系,希望得到技术支持,让黄瓜山梨重新占领市场,让“中华梨村”重振旗鼓。
经过实地考察,西南大学专家们初步掌握了情况。次月,依托当地业主许秀波的果园,“科技小院”在黄瓜山村落地。
“科技小院”通过西南大学的平台资源,引入国内权威专家,形成了一支涵盖植物营养、植物保护、土壤学、智慧农业、农业装备等多个学科,由11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助力黄瓜山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调研后,专家们发现了黄瓜山梨品质下降的原因:当地的“黄金梨”上世纪90年代口碑绝佳,远近消费者吃了都说好,梨子的价格当时高达每斤5元。村民急于提高收益,增施化肥让果实增大,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降低了有机质含量,这样一来梨子就失去了最佳风味,价格也降到了每斤两三元。
“收益降了,一些果农对果树管理就更不上心了,这样种出来的梨子品质更差,形成恶性循环。”王沛说。
推广系列绿色生产管护技术
为了重新提振起果农的信心,专家们去年在许秀波的果园开展试点,对梨树进行了一次重剪,将弱势树枝全部剪掉,全力培育强势枝条,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绿色生产管护技术。
“比如在施肥方面,专家们推荐了一种缓释肥料,只需施一次肥,肥料会在梨树的不同生长阶段逐渐释放,效果好还省人工!”许秀波说,如今好些绿色技术已开始在当地果园推广,“相信黄瓜山梨的品质会越来越好,一定能重振当年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