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市人大代表、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曹礼静最近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他认为,应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弥补高技能水平体育师资缺口,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文件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曹礼静介绍,其中,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7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应健全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沟通合作机制,深化体教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在日常工作中,曹礼静发现,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主动引入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参与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提供体育课后服务等工作,一定程度弥补了学校高技能水平体育师资缺口,更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促进了体教融合。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引入的体育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引入后监督管理不力、教练员业务能力不足等。
曹礼静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鼓励区县通过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学校与有资质的体育俱乐部(体校)对接,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共享组织管理、优秀体育人才、场地设施及器材,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