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和国家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重庆2016年和2019年两次接受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提高站位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牢固树立制度刚性和权威,先后出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形成了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
以上率下,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相关市委常委和全体副市长共13名市领导任副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总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系统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探索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践。
完善制度,系统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系。
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始终坚持把完善制度作为抓根本、抓长效、抓执行的核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经写入《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建立起以例行督察为主体,专项督察、驻点督察、日常督察、暗访暗查、联动督察为补充的“1+5”督察体系,配套制定实施20余项制度规范,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践深入开展。
5年来,完成对38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的第一轮例行督察,对46个市级部门和30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专项督察,靶向开展10余次驻点督察,创新对新盛河、大清流河等川渝跨界河流污染开展联动督察,连续3年拍摄制作生态环境警示片。
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高效运行。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只靠生态环境部门的单打独斗。”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重庆一直在探索。”
通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市级部门(单位)及区县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范围,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铁腕整治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督察始终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着力啃掉“硬骨头”,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0宗问题全部清零,黛湖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中化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原厂区磷石膏堆场往昔满目疮痍,今朝遍布花草。
广阳岛踩下“大开发”的急刹车,系统修复生态,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和重庆新名片,被生态环境部授予“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重庆坚决做到与中央督察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市级督察与中央督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扛起政治责任,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不解决问题绝不松手。
截至目前,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达到98.6%,交办的5687件群众举报投诉总体办结率100%,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系统治理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督察始终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祛除“顽疾”、补齐短板,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的生态环境容量。
梁平区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被水利部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梁平区荣获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永川区举全区之力开展临江河综合治理,临江河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2年稳定达到Ⅲ类,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幸福河”。
垫江桂溪河、铜梁淮远河、大足玉滩湖、开州汉丰湖等昔日的“臭水河”“伤心湖”不见踪影,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逐步呈现。
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逐步补齐,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实际需求,2985艘重庆籍船舶完成“零排放”改造。一系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已经充分绘就,重庆逐步走上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1%,绿色正成为巴渝大地最亮丽的颜色。
下一步,重庆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上来,以迎接第三轮中央督察、抓好督察整改为主线,纵深推进市级督察和整改各项工作,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为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应有贡献。
詹米璐 张沥文